入手马小路MT3543SV浅谈三脚架选购与使用
162
2025-01-16
一、前言
如今可以说进入了全民摄影的时代,三脚架作为摄影相当重要并且长期使用的配件,相关选购相信困扰了不少人,摄影圈里关于三脚架流传着这样的一句话:三脚架在你买到第三根的时候,你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样子。
可这不该是摄影爱好者的必经之路,而且每次器材试错也需要不少时间和金钱,可惜网络关于三脚架和云台系统选购文章比较少。我最近购买了第四根脚架,今天想与大家分享些关于脚架的选购与使用,希望能帮到大家选到适合自己的三脚架,减少不必要的弯路。
其实三脚架的“稳重”和“轻便”是相互矛盾对立的,三脚架就和镜头一样,并没有所谓一步到位的完美方案,需要根据不同的需求或器材,选择最适合的脚架,因此我也便有了多个三脚架与云台:
1.思锐T-1005X:当年很多人推荐思锐2004,铝合金材质,笨重但便宜,我就是觉得太重选了反折轻便款,但是脚架做工一般,长焦镜头点头,最终便宜出掉。
2.曼富图MK190GOC4:当初看中它的中轴横置功能,在一些场景确实方便,但也带来诸多限制和不便(下文会讲),并且配备更好的云台,200mm内镜头可以驾驭,综合性不错,目前依然是我的室内主力脚架。
3.马小路ET-1541T——轻便小巧,承重足够日常使用,比较适合出门/出差携带使用。
4.马小路-3543SV+曼富图608——最近入了100400GM长焦,手里所有的架子都容易抖,所以需要更重更稳的架子和云台,于是购入马小路MT-3543SV+XB-3R套装,同时结合自己视频拍摄需求购入了曼富图608液压云台,此次选择我也已经基本放弃轻便了。
个人使用脚架云台款式和数量终究是有限的,文章将逐一对脚架的结构和参数进行分析,以便大家理解其设计的利与弊,结合自身器材与需求进行选择。
二、关于三脚架选购
稳重和轻便两者本身是相互矛盾的,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往往越是简单的结构就越稳定,但同时笨重而不好用,所以三脚架的发展和设计应该就是在寻找稳定和便利的平衡,在满足需求稳定同时尽可能的便利。
三脚架的结构不算特别复杂,大体可以分为顶部结构、角度块、脚管锁套、脚管、脚钉几个部分,相应不同的设计配方也就成了市面上绝大多数的三脚架。
1. 顶部结构三脚架的顶部合金结构我觉得是脚架最重要的部分之一,它几乎决定了这款脚架的特性以及用途。马小路MT-3543SV顶部承载板与半球二合一的设计也是我选择购买它的最主要原因:
它可以松动球碗然后自由摆动调节12度,这无论是对于不方便调平的液压云台是十分方便的设计。
如果你平时就使用的球形云台或者不需要这样的角度微调,也可以将碗座底部三个定位块伸出,将其对准定位槽安装,将会锁死底座,能减少晃动、进一步提高底座稳定性。
PS:当然普通脚架也可以通过额外购买半球底座来实现这一功能,但额外增加结构和加高的做法自然会对重量以及稳定性产生影响。
而且3543SV可以将半球台拆除,通过75mm碗座可以直接安装75mm碗口的液压云台(云台内容下文说)。
所以这款脚架对于液压云台有很高的兼容性,这对于使用液压云台拍鸟和有视频拍摄需求的我来说,无疑是颇具吸引力的。
1-1.中轴中轴的有无三脚架的中轴,其实可以说是矛盾的存在,中轴的好处是能可以额外的补充脚架高度,并且可以灵活调节高度。但拉升高度的同时也影响了三角形稳定,所以往往不够稳定并且增加重量的。
而且中轴的存在通常也会影响三脚架的最低工作高度。
所以市面上大多数入门脚架都会有中轴的结构,因为更加灵活好用,同时入门爱好者的器材对于稳定性的要求没那么严苛。另外还有一种做法就是像马小路1541这样中轴可拆卸的设计,自己可以根据使用情况进行安装或者拆卸使用。
关于中轴横置
还有一种比较特殊的结构设计就是中轴横置,前面我也提到这是我当时购买190go的主要原因。但以我这几年的使用经历来说,中轴横置有点理想丰满现实骨感的味道,不推荐大家花大价钱专门选择这样的结构设计。
首先中轴自身就不够稳定,将其脱离底座结构只通过上方夹具固定,整个结构中轴都很容易晃动。其次中轴横置你原本想着是将它伸出栏杆或者伸至台面进行俯拍,然而仅凭三脚架自身的高度通常是不怎么够高的,最终只有在俯拍地面的时候效果还可以。
另外中轴像下图这样长距离伸出也是比较危险的,因为重心偏移得太厉害,很容易导致整个脚架侧翻,通常只能伸出一半并且需要外挂重物来保持稳定。
而像3543这种脚架自身高度和重量足够的,不需要外挂重物的状态下,带兔笼的S3+100400G能随意这样测挂保持稳定,不用担心侧翻,当然云台的强咬合力也很关键。
另外,三脚架外挂重物的挂钩通常会设计在中轴底部的,中轴横置的脚架只能设计在侧面,挂钩使用往往很不方便。
所以像马小路3543这样本身虽然没有中轴,但通过加长旋钮手柄,按压挂钩的人性化设计确实值得夸一下,手柄旋转和挂钩的使用都变得更方便。
2. 脚管另外可以从产品的命名知晓其产品定位,然后根据自身需求选择相对应的产品:
“捷信”就为三脚架命名设定了很好的样板,以GT3543LS为例:
- G代表捷信
- T代表三脚架
- 第1位数字代表尺寸(数字越大,尺寸越大,承重力越高)
- 第2位数字代表材质(5是碳纤维)
- 第3位数字代表脚管节数
- 第4位数字代表版本(比如GT3543比GT3542新)
- 后缀则表示系列或功能
所以参考捷信的命名方式,像马小路MT-3543SV,应该是一款定位专业,3号尺寸、碳纤维材质、4节脚管无中轴版本的三脚架。(当然每个品牌对于产品定位、脚管粗细以及系列命名划分也各不相同)
脚管材质:最常见是碳纤维和铝合金。这两种材质各有利弊,主要区别在于碳纤维材质比重更轻,价格更贵,不过对于三脚架来说,自重也是影响稳定的因素之一。
PS:即便同样是“碳纤维”,各品牌之间的成分、编织工艺和材料特性也有所差异,这是一些国外品牌会有所强调,这部分的差异也体现在产品成倍的差价,是否值得自己判断了。
脚管节数:市面上常见的节数为4节和3节,轻便为主的会有5节。节数越少越稳定,也意味着单节脚管越长,收纳长度也越长。
如今常用的脚架应该很少有单根脚管的长架子,倒是有一些短小的桌面三脚架,这类脚架重心低,长枪短炮注意摆放也是能驾驭的。我早期入手的马小路的MT01、MT06做工和设计都很好,相机手机都能使用。
脚管粗细:通常最大管径越粗承重越高,当然脚架成本和工艺要求也越高,通常系列命名对应三脚架最大管径:0#=22mm;1#= 25mm;2#= 28mm;3#= 32mm;4#=36mm;5#= 39mm。
马小路3543比1541肉眼可见的粗,但其实脚管碳纤维堆料对于重量的增加并不明显,主要差异也就在脚钉、顶部结构等方面,相比之下单液压云台就2.2kg了。
承重:由于各家对于承重并没有统一标准,无法参考比较,这里引用捷信官方不同系列的承重指导意见:
1#三脚架适用于普通相机,200mm以下,总重小于2KG;2#三脚架适用于专业相机,总重小于3.5KG;3#三脚架适用于专业相机,300/2.8镜头;总重小于5KG;4#三脚架适用于400/2.8大炮;总重小于7KG;5#三脚架适用于600/4大炮;总重小于10KG。
脚架高度:架子高度越高机位也就能获得越高,同时重心也会升高,脚管长度也得变长,同样涉及成本和收纳。架子高度并非越高越好,最好还是结合自身的高度进行选择。
脚架建议高度=眼高(身高-10CM)-站姿(5CM)-相机高度(通常10CM)-云台高度(通常10CM)。
比如像我175的身高,脚架选175-35=140cm左右的脚架就比较合适了。所以像MT-3543SV不升中轴就有141CM的高度,加上液压云台甚至有些高了;ET-1541T轻便型架子虽然只有120CM的高度,通过升高中轴能达到146CM,日常也足够使用。
三、脚架的一些细节做工细节不仅影响脚架的稳定性,同样很大程度影响使用体验。
1. 角度块展开角度:每个厂家对于产品展开角度都有所设计,展开角度越大越稳,同时高度越低,展开占地面积也越大。
另外有一些入门脚架会支持180°反折,在收纳方面赚取云台这一部分的体积,但这仅有效于小云台的脚架。
如果是使用一些较大的云台,是无法完全闭合收纳的。
所以非入门脚架通常没有反折设计的必要,毕竟反折设计对顶部结构的设计也会有所限制。
比较影响使用体验的是角度块的设计,之前常见的是这种往下扳式,手感有点差,偶尔大力都扳不动。
我觉得设计比较合理的是马小路3543的这样的。
可以直接拉起角度块,然后随意扳动脚管变换脚架的角度。
按下角度块,它在自动回弹状态下,可以往小角度调节。
2. 锁套
锁套的方式比较常见的就旋钮和扳扣。扳扣的好像就曼富图的一些脚架有用,市面上绝大多数都是旋钮设计,不仅节约空间后期保养也容易,操作使用也很方便快捷,甚至能一手同时扭多个,效率更高。
马小路3543SV的锁套里还加入了橡胶圈,能提供了更好的防尘防水的作用,对户外用户更为友好。
另外市面上还有一种锁套比较特别的结构设计,马小路XT15管锁应该算是内置的,如此可以实现所有脚管能收纳于一体的结构。
如此设计可以在最小体积的情况下获得高度以及承重都还不错的脚架,特别适合旅行携带,当然也有它的弊端。
3 .脚钉三脚架的脚钉通常都采用橡胶材质,适用于绝大多数的使用场景。可能会选择不同的造型或者防滑纹路,增加稳定性。
如果想在室内光滑地面获得更大的稳定性,一些品牌会支持更换这种大脚板的脚钉,增加受力面积获得更大摩擦力。
不过在户外通常是凹凸不平的水泥地面或者沙土、岩石等情况下,使用金属脚钉能获得更好的稳定性。像马小路ET、MT全系列都内置不锈钢脚钉的设计就显得更加可靠和方便,不像其他很多品牌都需要额外携带金属脚钉,需要时再更换,这样就比较麻烦。
四、个人使用感受我个人比较喜欢曼富图,喜欢它的红黑配色,所以会购入它的背包、架子以及云台等产品,但是它的产品价格一直都比较贵的。其实按脚架不断升级的角度来说,我从曼富图190go再往上升级架子本该从曼富图055系列或者在捷信、RRS里面挑,只是这些脚架的价格实在有些感人。可能等我轻松购索十万大炮的时候,才会舍得考虑购买近万元的架子吧。
庆幸最终找到了马小路MT-3543SV,不仅节省下不少钱,同时契合我的需求(足以应付100400GM+2X),这套足够我玩很长一段时间了。
从这段时间的使用来看,室内无风情况下能做到完全纹丝不动的视频拍摄(400MM、800MM)。
但户外拍摄通常因为风的存在,是不可能完全纹丝不动的(即便上捷信、RRS也一样),这个时候只能通过外挂重物+降低重心等操作进一步增加稳定性。当然这对于打鸟这种快门成百上千的拍摄不会有影响 ,如果是视频拍摄以及长曝光则需要注意。
海边阵风环境下,200MM内长时间延时或者长曝光是可以实现几乎不动的。
长焦(约400MM)下的视频拍摄也能保持稳定无明显晃动。
同时XB-3R这款全景云台对于全景拼图还是很方便的,20张竖拍拼图比较轻松。
不得不说3543的重量登山是不小的负担,在接近山顶的狂风中也用它进行了拍摄。
广角端10秒左右的长曝光,偶尔会有一两张不是那么锐的片子。
200-400MM,2-5秒左右的长曝光,成功率也还是可以。
当然,上面都是山顶大风的极端情况下——如果是无风或者风力不是很大的情况下,这一套是足够支撑超长焦拍出清晰的长曝光或者延时/视频的。
400*2*1.5焦段,视频未做稳定处理,400%倍速转gif导出
五、总结与推荐总的来说,马小路3543SV在我手里的感受就是稳重和粗壮,手感以及做工都很好,适合液压云台打鸟或者视频拍摄的用户,只是脚架自身重量较大,带它出远门最好能有车。
其实三脚架没有什么终点和一步到位,甚至需要多几根,因为用途、功能、器材大小都不同。上面已经从各方面讲解得差不多了,这里再根据不同需求给大家一些简单具体的购买建议:
500以内预算:通常做工、用料、稳定性一般,不太推荐。
入门&便携:马小路ET-1541T、ET-2541T,千元内高性价比碳纤维套装;马小路XT-15,收纳很短小,自身重量很轻(不到1kg),很适合旅游或者偷懒使用——愿意带出去的才是好架子。
发烧友、专业用户:马小路MT系列套装具有超高的性价比,品质上可以PK任何3K以内的同行,而价格只有1.5K-2.5K(据说是因为马小路是直销为主,所以定价打破了常规)。
中轴横置:它不是俯拍的很好方案,如果你就是要买,建议考虑自重大(铝合金)、高度较高的曼富图055系列。曼富图是一个比较尴尬的选择,他家的重型架子、和中轴横置,还是具有优势的。而轻量级、廉价的那些套装,其实没啥意思,也没有性价比。
4K以上预算:不关心什么性价比,可以直接考虑捷信、RRS、阿卡等国际顶尖品牌。
400MM以上大光圈大炮镜头/重型相机:建议捷信4系及以上脚架。
关于拍摄的稳定也不仅仅是三脚架,脚架上面的云台以及快拆板都是密不可分的一部分,好的三脚架更是需要配合好的云台使用。但由于文章篇幅关系,本文只能在三脚架部分打住,若真有很多人对云台以及快拆系统的选购和对比感兴趣,下回有空我再进行归纳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