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吉美博物馆馆藏的亚洲各国文物

Tom 0 2024-12-11

柬埔寨:吴哥文物

一楼大厅的吴哥文物

吴哥王朝存在于802-1431年,历34代王,共628年。据记载,吴哥王朝最早是一个被称为扶南国的国家,统治当地达400多年,后于6世纪被一分支真腊消灭,接手管治了两百多年。公元802年,由阇耶跋摩二世建立吴哥王朝,至1181年阇耶跋摩七世发展至最高峰,版图包括现今整个柬埔寨、部分泰国、老挝、缅甸及越南。1432年被暹罗阿瑜陀耶王朝入侵,弃城逃往森林,从此吴哥王朝便于世上消失了近五百年。

19世纪后期,法国考古学家亨利·莫霍发掘出吴哥王朝遗址,消息一传开来,立即震惊全世界,1992年被评定为世界级人类文化遗产。

吴哥王朝主体民族为高棉人,原先信奉印度教,后改信大乘佛教。在吴哥王朝期间,王朝均定都吴哥,并大兴土木,建造王城及大小寺庙600余座,景象极为壮观。

中国古称这个国家为真腊、占腊、吉蔑、阁蔑。中国有位叫周达观的使节,曾于1296年抵达吴哥,且住了很久,最后写成《真腊风土记》,详细叙述当时吴哥的面貌。据他形容,吴哥王朝可说是丰衣足食之地,很多过来做贸易的中国人不愿回国,定居该处。

吴哥地区最主要的现存古迹建筑吴哥窟,由苏利耶跋摩二世于1113年至1150年间建造,是一座献给毗湿奴神的须弥山寺,也是当时的国寺。吴哥前期,统治阶层笃信印度教,崇拜湿婆神,宣传“神王思想”;中兴之主阁耶跋摩七世改定上座部佛教为国教;所以在吴哥窟中,既能看到印度教诸神的石刻,也能看到佛陀菩萨的造像。13世纪中叶开始,吴哥王朝国力逐渐衰退。1431年暹罗占领吴哥地区,标志了吴哥帝国的终结。

公元967年 提洛塔玛山墙 班迪斯雷女王宫风格 粉色砂石

班迪斯雷女王宫位于柬埔寨吴哥城外40千米处,并被许多人认为是吴哥宗教艺术的瑰宝。这座小神庙是用粉色砂石建造的且建筑品质极高,神庙上的大量雕饰细节至今仍清晰可见。据铭文记载,神庙于公元967年建成。神庙的建成归功于阇耶跋摩五世(968-1001年在位)朝廷中的湿婆派资深大师婆罗门·耶若婆罗词。

这块刻有深浮雕的山墙位于神庙东边第三道大门的门廊上,其雕刻题材取自古印度经典史诗《摩诃婆罗多》中关于提洛塔玛的故事。提洛塔玛是古印度神话中的飞天,是神为了恢复和平而创造的一个人物。

6-7世纪 室建陀石像

室建陀在印度教中是湿婆与雪山神女的儿子,常常手持宝剑或金刚杵,坐骑为一只孔雀,佛教中的韦驮形象即来源于此。

6-7世纪 Harihara

7世纪 四臂观音

四臂观音左手持莲花,右手似乎握着一件形似珠宝的物件;发髻上的小佛为阿弥陀(高棉特色的化佛冠);在高棉文化中,通常以四臂观音的形象来表现观音菩萨。

7世纪后半叶 三相神石碑

三相神(即梵天、湿婆、毗湿奴,印度教的三位主神)的代表物品,从左至右依次为梵天:念珠与瓶子;湿婆:三叉戟;毗湿奴:神轮、法螺、杵。

7世纪 梵文铭文的石碑

7世纪 门楣

7世纪 门框

7世纪 立柱

典型的高棉古寺庙建筑以立柱支撑门楣,构成精美的门框。在前吴哥时期,这些立柱一律为圆柱,柱身饰以一系列浮雕单位,柱头则带花环和叶形纹饰。

9世纪 门楣

讲述的是神鸟伽楼达制服蛇神娜迦的故事;可以看到蛇神的身体变呈叶丛;左右蛇神上方是两个苦行僧的形象。

10世纪 门楣

中间为因陀罗挥舞雷电,骑乘爱罗婆多的三头神象形象。

10世纪 跳舞的乌摩 贡开金字塔寺

雪山神女音译为帕尔瓦蒂,字面意思是山的女儿,又称为乌摩天妃或大自在天妃,恒河女神的姐姐,主神湿婆的妻子。这里的舞蹈形象可能为湿婆舞王化身组雕的一部分。

10世纪 神庙模型 吴哥城

这个形似神庙的石雕,象征了印度教诸神所居住的神山上的庙宇。

10-11世纪 瓦檐饰 吴哥城皇宫遗址

9-10世纪 三相神头像

梵天创世之神

常为四头四面四臂形象,四头均梳苦行僧发髻,细节可见由小樱的发髻组成。

湿婆,毁灭之神:常见形象为苦行僧发髻、前额第三只眼(慧眼)、新月。

毗湿奴:保护之神,头顶八角形宝塔。

10世纪 男性神像 贡开金字塔寺

可能是国王阇耶跋摩四世的葬礼雕塑。

10世纪 女性神像

女性神像

11世纪 女性神像

10世纪 毗湿奴的马头明王化身

毗湿奴的马头明王化身又名马头金刚,梵文Hayagriva,意为“马项”;据印度教传说,梵天创造了天神与恶魔,从一开始他们就打的不可开交。天神凭借《吠陀》宝典的神力,战无不胜;恶魔中的两位,马都与卡伊达巴趁天神熟睡之际,盗走《吠陀》,并撕成碎片,藏置海底,一时间世界一片混乱;吡湿奴化身马头明王将恶魔杀掉,找到并修复了《吠陀》经典,拯救了世界;作为毗湿奴化身之一的马头金刚,便由此成为经典的守护者,知识的保护神。

同时,由于毗湿奴具有太阳神的性格,骑乘金翅鸟(太阳的化身),所以马头金刚与金翅鸟(伽楼达)也有密切联系;这一形象在佛教中亦有借用。

毗湿奴四臂形象:四手分持神轮、法螺、杵、地球

10世纪 四臂观音石像

四臂观音是观音菩萨的化身之一,一般左右前两臂合掌当胸并持念珠,后臂高举过肩,左手持水晶念珠,右手持白莲花。

11世纪 金刚手菩萨石像

金刚手菩萨又名执金刚菩萨,长期侍奉在佛陀释迦牟尼身边担任护法,常常右手持金刚杵,象征“坚固不坏的菩提心”。

12-13世纪 巨人甬道的石雕 砂岩石刻 圣剑寺

这组巨大的组雕位于圣剑寺神道入口,

两个巨人,代表诸善神与诸恶神,分别位于巨大的多头眼镜蛇两端。

圣剑寺紧邻吴哥城东北方,相传该寺是阁耶跋摩七世为纪念他父亲而修建的。

柬埔寨 乳海翻腾

乳海翻腾是印度教著名的创世神话故事,发生于毗湿奴第二次化身期间。在柬埔寨吴哥王朝阇耶跋摩七世(1182/1183﹣约1220)统治期间,大乘佛教成为国教,但寺庙建筑仍同时融入佛教与印度教的元素。神话故事中,众神所居住的须弥山四周被乳海所包围,并为一条巨大眼镜蛇所缠绕。诸善神提婆和诸恶神阿修罗从两端轮流拉动巨蛇的身躯,蛇身的扭动在乳海深处掀起汹涌翻腾的波涛,随之涌出各种宝物,其中包括可让众神长生不老的甘露。

12世纪 圣剑寺石狮

12-13世纪 巴戎寺庙山宝塔上的脸部浮雕群

巴戎寺意为“美丽的塔”,位于吴哥城中央,是全城的几何中心,也是柬埔寨吴哥古迹唯一一座大乘佛教寺院,同时也是高棉帝国最后一座国家寺院,建于1219年,历时37年,由高棉国王阁耶跋摩七世下令兴建。

这组浮雕由巴戎寺不同宝塔上的浮雕组合而成,均位于宝塔上部;所代表的意义尚不明确,猜测可能是保护神的形象。

12世纪 神蛇娜迦保护佛陀

猜测这尊佛造像的艺术形象,可能是来自佛经中的娜迦蛇神目支鄰陀,在洪水来临之际,托起结跏跌坐的佛陀释迦牟尼的艺术形象。

10-11世纪 九提婆

提婆意为“天上的”,为古代印度神话中的诸神。常提的有33位 (总数一说为333位,一说为3306位, 一说为3399位) ,分住天上,空中和地上。

12世纪壁柱

12-13世纪 阿修罗头像

10-13世纪陶器

12-13世纪 铜制仪式用器

弓箭、铜镜、三脚架,海螺、香薰、太鼓

12世纪 四臂观音铜造像

12世纪 石门

这件精美石刻是19世纪,法国考古团队仿照吴哥窟西入口石板路通往中央宝塔西侧的石门复刻;门楣正中,毗湿奴神侧卧在永恒之蛇上。

局部

局部

约7世纪 观世音菩萨立像 砂岩

局部

局部

约公元1195年 吴哥国王阇耶跋摩七世头像 砂石

阇耶跋摩七世是吴哥王朝国王(1181年 - 1215年),也是柬埔寨吴哥王朝最著名的统治者之一,亦称作迦牙伏曼七世。

在他的统治下,逐步将真腊王国由一个破败之国发展成为一个统辖54个省的强大帝国,吴哥王朝的首都百塔城在他统治时期最后定型。今天吴哥遗迹的大部分建筑是他修建的,在他的统治时期,大乘佛教成为吴哥最具影响的宗教。城中建有54座四面像巨塔,代表了吴哥王朝在鼎盛时期所统辖的54个省份。据考证这些四面雕像都是以真腊王朝最伟大的国王阇耶跋摩七世的面容为蓝本所刻。

12世纪 猜测为般若波罗蜜多菩萨

在吴哥地区,般若波罗蜜多被认为是众佛之母。

12-13世纪 甘尼沙坐像

16世纪 跳舞的女神 斗象台 吴哥城

16世纪 壁柱 斗象台 吴哥城

馆藏的高棉各式石雕

2

3

4

5

6

7

8

9

10

11

泰国 7-8世纪 湿婆石像 (身后背光为其坐骑神牛南迪)

泰国

19世纪 阿瑜陀耶末期至拉达那哥时期 佛陀坐像

16世纪 佛陀步行铜像

局部

14世纪 素可泰王国 婆罗门神像躯干

这座神像带有很明显的婆罗门教特色,发现于素可泰王宫遗址。彼时,婆罗门阶层在东南亚的佛教王国中占有很大比例,一次即使是佛教寺院,也能见到很多印度教诸神的造像(如梵天、湿婆等);素可泰王国是泰国历史上首个有史料可查证的王国,存在于大约1238-1438年,位于泰国中央平原,首都素可泰城。

14世纪 佛陀立像

在阿瑜陀耶王国早期,即开国君主拉玛铁菩提一世泰国的皇家艺术风格还深受高棉艺术影响;阿瑜陀耶王国(1351-1767)位于今泰国南部地区,于14世纪末取代素可泰王国。

泰国

15-16世纪 阿瑜陀耶王国 铜佛陀头像

19世纪 拉达那哥时期 拉玛三世鎏金铜佛陀立像

这里佛陀双手结无畏印,平息海浪。尽管在佛经中,佛陀释迦牟尼放弃了所有尊贵的生活与社会地位,这里的佛陀显然是一幅皇室成员的妆造。

19世纪 铜佛陀立像

14世纪 素可泰王国 铜佛陀头像

18世纪 铜持碗佛陀立像

15-16世纪 铜结无畏印佛陀立像

泰国 19世纪 斯里兰卡叙事诗帕拉 ·马来游记梵文手稿

泰国 18-19世纪 鎏金铜僧侣坐像(泰国上层贵族的坐姿)

泰国 陶器

泰国陶器

泰国 14-15世纪 释迦牟尼坐像

老挝 16世纪 澜沧王国时期 释迦牟尼坐像

澜沧王国(1353-1707):老挝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王朝。

老挝 16世纪 澜沧王国时期 释迦牟尼坐像

越南 12-14世纪 镶嵌象牙装饰的陶器

越南

越南 18-19世纪 木雕金漆千手观音像——镇馆之宝之一

越南18-19世纪 木雕八臂观音像

越南 18-19世纪 木雕观音造像

缅甸 12世纪 蒲甘时期 铜佛陀立像

蒲甘王国是缅甸历史上第一次统一的全国王朝,9世纪建国,13世纪结束。在12世纪是达到极盛,蒲甘城中发展出了灿烂的佛教艺。

缅甸 14世纪 蒲甘后期 木雕佛陀立像

缅甸 15-16世纪 木雕弥勒佛坐像

缅甸 19世纪 铜塑佛陀坐像

缅甸 19世纪 暹罗庙宇模型

缅甸 19世纪 绘画册

为当时贡榜王朝的国王Thibaw赠予法国工程师Philibert Bonvillain的画册,主要讲述了当时的贡榜王族的每日生活、重大节日等。

尼珀尔 法冠

尼泊尔 坛城

尼泊尔 16世纪 镀金铜雕

这尊铜像是16世纪尼泊尔的新瓦尔人工匠制作的,新瓦尔人受到了印度文明的深远影响,使得他们的作品在整个地区都享有盛誉,从喜马拉雅山脉南端一直流传到中国。

铜像可能是印度的三大主神之一毗湿奴,他头戴王冠,穿孔的耳洞上有贵重的耳饰,胸前装饰着宝石。应该放置在一个莲花台座上,并且很有可能与描绘他的妻子吉祥天女的神像一起展示,由于历史原因,莲花台座已经消失。

在制作这些铜制神像的过程中,新瓦尔工匠运用了多种技术,如凸铜、锤击和失蜡铸造等。这些技术使得他们能够制作出形态各异、精致细腻的铜像。此外,这些铜像还进行了镀金处理,并镶嵌半宝石或彩色玻璃,使得神像更加华丽美观。

在尼泊尔的历史上,玛拉王朝时期被认为是这种艺术形式的巅峰时期。

喜马拉雅地区的佛教艺术

1

2

3

喜马拉雅 十三世纪 佛造像

喜马拉雅 十八世纪 空行母铜鎏金造像

喜马拉雅 十六世纪 鎏金嵌七宝度母

巴勒斯坦 1-3世纪 健陀罗艺术风格的菩萨立像

健陀罗佛像艺术

局部

局部

局部

局部

健陀罗菩萨立像

局部

局部

健陀罗佛教艺术

阿富汗 公元650年 菩萨雕像 彩绘赤陶 丰杜基斯坦风格

阿富汗 公元7世纪 泥塑佛像

阿富汗 4-5世纪 犍陀罗塔 多色和镀金灰泥

阿富汗 公元3-4世纪 巴米扬佛窟残手

公元前2700年赫尔曼德河谷(今阿富汗)洞穴出土文物

印度尼西亚 爪哇 约9世纪 婆罗浮屠佛头石刻

印尼爪哇婆罗浮屠是当时世上最大的佛教建筑群,由夏连特拉王朝建立,又名“千佛坛”。婆罗浮屠曾因火山爆发而下沉,被丛林覆盖近千年,至19世纪初才被重新发掘。

印度尼西亚 14-15世纪 女子形象装饰的石柱基座

印度尼西亚 17-18世纪 穆斯林风格的葬礼石碑

印度尼西亚 爪哇 20世纪皮影戏人物

展厅

这个展厅是吉美博物馆里的图书馆。

日本佛教艺术

局部

约13世纪 北方天王像

17世纪 江户时代 地藏菩萨像

江户时代 地藏菩萨像

19世纪 普贤菩萨 木质镀金漆器

日本瓷器

2

3

4

5

工艺品

日本漆器

日本 江户时代源氏莳绘镜箱

江户时代 黒漆涂松竹梅莳绘驾笼

日本公主出嫁时的轿子

平安时代 武士甲胄

日本贵族女子的面具

受中国文化影响的日本屏风

1

2

局部

日本绘画

1

2

3

印度 公元430-435年 佛陀头像

印度 公元961-973年 树神形象

印度 公元前2世纪 陶瓮

印度 公元前2世纪 陶棺

出土于Suttukeni地区的一片巨石墓地,在该地区,除去丰富的陶器、铁器兵器与用具、首饰外,还有两座巨大的石棺;通过对棺内骸骨的分析,发现其在入殓前可能进行了去除肉体组织的过程(木乃伊化)。

公元2世纪 马图拉地区 那伽王

贵霜时期在吠陀神话中,蛇神或那伽一组被认为是泉水、井水、河流的保护神;当人类恭敬对待他们时,会降下雨水滋润庄稼;但当他们不被恭敬对待是则会带来洪水或干旱;对那伽的崇拜在印度南方尤其盛行,人们希望通过祭拜他们带来丰收;在艺术形象中,那伽常为半人半蛇或七头眼镜王蛇形象;吴哥文物中,那伽的形象同样十分丰富。

5世纪 佛陀立像

佛像身披通肩式薄衣,衣纹是一道道平行的U字形细线, 薄衣贴体,具有流水般波动的韵律感,这一特征是承袭自贵霜时期的马图拉造像风格。

5世纪 神灵

印度教中科学、魔法保护神毗底耶陀罗,舞动的双腿代表了其飞翔的样子。

7-8世纪 面孔化的林伽

8-9世纪 佛陀立像

公元10世纪 朱罗王朝 印度瑜伽士女神 花岗岩

瑜伽士是秘教崇拜的神灵,是神圣女性力量的肉身化。雪山神女的化身,通常以64个瑜伽士为一组群雕。

这些瑜伽士面相嗔怒,面容可怖,代表着深不可测的神秘力量。

这三个雕塑可能是一套64瑜伽士的一部分。

11-12世纪 朱罗王朝 毗湿奴

11世纪 湿婆之舞 青铜

印度人的湿婆之舞的形象,其渊源可以回溯到公元前3000年,至少在公元前5世纪形成了这一舞王形象。古印度人认为,宇宙从诞生到毁灭的运转是有规律和节奏的,湿婆舞蹈的节奏就是宇宙运行的节奏,在这个规范化的形象中,湿婆在一个火环之中跳舞,燃烧的火环代表着时间,象征着印度教信仰中的循环又永无止境。舞王湿婆的右脚踏在“无知”的人格化身阿帕斯马拉上,上方的两臂伸向两侧,右手拿着铜鼓——代表了宇宙之舞的节奏,宇宙之舞则象征着生命或创造;下方右手作无畏势,向其供奉者赐予平安,同时也代表了他对宇宙的维护能力。上方左手中持火焰——代表了他毁灭的一面;下方的左手作象手势,指向左脚。左脚抬起做舞蹈动作,同时也是一种赐予灵魂解脱的标志。这种宇宙之舞的形式暗含了他的五个伟大特性:创造、保护、毁灭、消除无知与束缚、使灵魂获得解脱。

10-11世纪 观世音菩萨铜像

观世音菩萨的秘教形象之一,左右肋侍分别为度母与尺尊公主(松赞干布的妻子)。

11世纪 女神面具

11-12世纪 毗湿奴立像

11-12世纪 勒舍波提婆立像

在耆那教艺术中,蒂尔丹嘉拉的形象都是统一的,或立或坐,全身赤裸的形象;底座上的牛マ与环形发式表明了这座雕像刻画的即是首位蒂尔丹嘉拉﹣勒舍波提婆。

11-12世纪 梵天立像

12世纪 毗湿奴四面像

Vaikuntha Chaturmurti,是尼泊尔和克什米尔地区的常见毗湿奴神像;毗湿奴以四面示人:人面、狮面、猪、面、嗔怒面(常常人面在正面,动物在两侧,嗔怒相面朝后)

12世纪 毗湿奴

16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莫卧儿宫廷的精美艺术品,其中包括一系列装饰艺术品,武器及珠宝。

1

2

3

牙雕局部

4

5

6

7

莫卧儿帝国宝石鸟形状吊坠

短剑

印度莫卧儿帝国时期 马头玉柄短剑

隔音门窗品牌

隔音降噪门窗品牌

隔热门窗品牌

上一篇: 法务公司招商加盟,法务招商,法务加盟费是多少?
下一篇: 法官电话“送钱”却被当成骗子 一起跨国集团电信诈骗案执行背后的艰辛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