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3注册数据错误约战注册数据格式错误
51
2025-01-28
中国航空工业自主研发推出成品直升机中,关于2吨级轻型多用途机型只有一款,它就是直-11。当然往深入点说又得把法国人找出来,它的设计参考原型是法国宇航公司——AS350“松鼠”轻型多用途直升机。
上世纪80年代,陆航成立后接收了一大堆新老机型,包括老迈的直-5、较新款的直-9,以及美制S-70“黑鹰”,还有充当武直使用的AS-342L“小羚羊”等。林林总总机型看似不少,实际堪用反正没多少,随着陆航发展规模不断扩大、训练强度也在逐步提升,对于新手飞行员的培训工作势必需要加强。
在此背景下,1988年,陆航开始着手论证教练用轻型多用途直升机,机型命名直-11。按照要求这是一款2吨级,单发双操纵多用途直升机,早期主要是定位训练教学,实用后还包括通信联络、救护、巡逻、武装攻击、警用等任务。参考法国AS350“松鼠”直升机研制,1989年立项,1998年批量入役,前后十年时间完成我国首款定型并入役的轻型直升机。
AS350“松鼠”直升机
基本性能参数如下:2吨级6座位(机组2名,乘员4名),采用涡轴-8D发动机常规布局。空重1.25吨,最大起飞重量2.2吨,最大飞行速度278千米/小时(巡航速度220-240千米/小时),最大航程600千米。除了发动机比原装阿赫耶涡轴发动机使用寿命短点之外,其他方面基本差不多,衍生出来版本很多也有部分出口,直-11历经专利引进、测绘仿制,最后迈向独立设计成为完全国产化的一款重要机型。
出口到阿根廷的直-11
直-11很符合我国航空工业发展力求自主创新思想,它的成功是基于全套的技术引进,以及有了积累沉淀的科研基础。不过时间再往前推一点,上世纪60年代各方面条件、资源可没这么丰富,由于当时直升机领域只有一款已显落伍的4吨级直-5充当主力,对应下代中型直-6以及大型直-7还没开始动工。因此不论是轻型、中型还是重型直升机都缺,除了努力向外求购获得新机型外,航空工业同样坚守着自主研发这条道路不放松。
直-5直升机
同期边境地区巡防任务很重,当时交通运输条件差,特别是一些环境恶劣区域,比如碰上大雪封山对于伤病员后撤救护、物资运输以及侦察都带来很大影响。在多种因素考虑下,军方向航空工业提出研制小型直升机要求。
1964年,三机部召开的“303”会议上提出航空工业发展规划,首次将轻型直升机列入研制规划。这里就引伸出两条线两款机型,首先是112厂利用从印度缴获的美制贝尔47G3直升机,然后作为参考原型进行仿制,成品是701型轻型直升机。贝尔47G3是一款1吨级轻型直升机,空重709千克,最大起飞重量1.11吨,最大飞行速度160千米/小时,最大航程382千米。标配1名飞行员,机身两侧可以固定拉两个伤员,用于战场救护相当便捷方便。
贝尔47直升机
701型直升机1965年正式开始研制,制造了5架原型机,一路拖到1979年被放弃。实际上已经进行了大量试飞,如果坚持一下合理调配生产计划,其实完全可以批量生产而且还是一款成熟稳定的好机型。
701型直升机
另一款机型是西工大的“延安二号”轻型直升机,同样在1965年开始研制,配套单位有南航以及湘江机器厂。从它在我国航空工业中的定位可以看出重要性,这是我国第一架自行设计,并初步完成试飞成功的轻型直升机。
正是它完全自主研发的重要性,因此在1965年轻型直升机研制过程,上面提到的701型直升机差点直接被挤下马。理由很简单,两款直升机定位基本一致,关键性能参数也接近,对于自主国防来说延安二号当然要优先考虑。设计之初的“延安二号”性能要求如下:最大飞行速度180千米/小时,最大航程500千米,最大升限5000米,乘员两名(飞行员加乘员不超200千克,相当于载重400千克)。
“延安二号”轻型直升机
1965年,国防科工委根据军方要求正式下达研制任务,同年9月“延安二号”研制工作全面展开。西工大负责整机设计、制造及相关试验;而湘江机器厂则承担发动机、废气涡轮增压器、主减速器等设计制造工作。进度很快,1967年就制造出两架原型机,其中01号作为静力试验机。02号则在后来地面试机时发生共振事故,直到两年后于1969年经过大量试验共振问题才得以解决,改进后制造出03号原型机准备用于试飞。
意外再次到来,1970年由于航空院校专业调整,西工大直升机专业并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延安二号随直升机专业搬迁至南航(后期南航主导)。然后又开始了各种修改,增加双操纵和助力操纵系统(飞行教学),针对改型又进行了大量地面测试试验。一路拖延直到1975年9月才完成试飞(701型早在1970年1月完成首飞),时间虽然消耗不少但基础工作很细,飞起来之后试飞员反应良好。
“延安二号”轻型直升机
“延安二号”轻型直升机
相比直-5优势明显,主要表现在:飞行姿态稳定性及操控性更好,操纵更简单易于上手(新手的标配),更重要的是座舱视野好(比701型还是差点)、舱内噪音小(乘员间可以直接交谈)。虽然研制起源于上世纪60年代,但在设计之初“延安二号”就已经充分考虑尽量采用先进技术及材料,包括机身座舱、舱门及过渡段等蒙皮都采用复合材料,对于直升机最重要的桨叶在1976年后也开始更换为新式复合材料。
“延安二号”是一款双座单发常规布局直升机,采用前三点式固定起落架,除飞行员外可以再带一名乘客。飞机中部是发动机减速器舱,配套安装一台活塞6丙发动机(270马力),主旋翼为铰接式三片桨叶(原为矩形铝合金,后改为梯形复合材料),具有更好气动性能和抗疲劳特性。尾桨部分是两片半刚性桨叶,承力件是扁形厚铝管,玻璃钢蒙皮内部填充塑料泡沫。
“延安二号”轻型直升机
“延安二号”三视图
“延安二号”轻型直升机,按计划可以执行教练、侦察、巡逻以及通信联络等任务,不过虽然已进行试飞但迟迟未能定型。原因也是多方面的,首飞已是1975年和提出研制过去了十年,这其中世界航空发展变化很大。包括性能更强的涡轴动力直-6中型直升机,直-7大型直升机正在研制或收尾下马阶段,从苏联进口了米-8中型直升机、米-6重型直升机,还有基本同级的法国“云雀”III轻型直升机。
上面不论哪款机型性能都优于采用活塞式发动机的“延安二号”,引进这么多款机型对于军工研制理念的提升绝对更大,特别是基本同级的“云雀”III轻型直升机加入,对于“延安二号”的冲击更明显。从最终性能上两者对比也是差距较大,“云雀”Ⅲ最大起飞重量2.2吨,最大航程540千米,最大飞行速度220千米/小时。而“延安二号”空重900千米,最大起飞重量1.15吨,最大载重350千克;最大飞行速度190千米/小时(巡航140千米/小时),最高升限3500米,航程230千米。
看下图“延安二号”轻型直升机,其实还是挺小巧灵活,如果能早点诞生应该还能有一席之地。
“延安二号”轻型直升机
“延安二号”轻型直升机
到了80年代,法制、美制等多款机型再度引进,“延安二号”作为活塞动力直升机基本处于淘汰边缘。1984年水利电力部曾试图购买,但是作为未定型产品无法提供,1986年总参谋部也曾派人观看飞行表演,但也只是肯定了它设计上的成果。总体来说,研制时间过长是导致它没能定型的最重要因素,而且随着航空工业在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基础上,在思路以及技术要求方面明显追求更高水准。
“延安二号”轻型直升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