泗水周边做铝合金门窗的厂家
179
2024-12-11
红山动物园往北,穿过车流喧嚣且一直在修路的和燕路,往西是栖霞,眼前是鼓北。
东井一村、东井二村、东井三村、安怀新村……这些年代感强烈的老旧小区,翻新也无法抹去岁月的痕迹。
朋友儿子跨区摇号摇到了求真中学,九月即将搬到这里,开始一段孟母般的租房陪读生活。
东井村路、燕亭路、东井亭、复昌路、安怀东路……穿梭在陌生街巷,扑面而来的一切,古早极了。
如何假装一个东井亭土著?其实,消失的734,就是解锁东井亭的密码。
崔姐小吃,在东井三村小区里藏得极深,探店堪比挖宝。
一碗铺满鸭肝鸭肠的鸭血粉丝,加一小勺霸道的辣油,是附近街坊都懂的操作。
提到734厂,崔姐一家的记忆瞬间被激活。62岁的崔姐,以前在734厂粮油站工作,留下了太多青春的回忆。
崔姐的儿子,是按照标准的734厂子弟成长路径长大。子弟幼儿园、小学、初中,一路读下来。
东井亭放映站承载着看电影的快乐,厂门口的紫金百货商店承包了太多童年的渴望。
人生在光阴里浮沉,消失的734厂,成为挥不去的记忆。
▲资料图片
734厂,原又名南京有线电厂,早期生产电话和交换机。
上世纪60年代,开始研发生产计算机,江苏首台电子数字计算机产自734。
80年代,Apple II机型电脑涌入中国,734生产的紫金电脑,没几年就成为国内PC四大品牌之一。
734也迎来了厂史上的光辉岁月:鼎盛时期大约7000员工,家属楼、幼儿园小学中学、厂办医院、澡堂、灯光球场、电影院……
围绕着这个国营大厂,东井亭自成一套完整的生活体系。
在734子弟小学读书,你发现自己老师就住在厂里的职工宿舍。升学路上遇到的同学,大部分是734厂子弟。
能容纳2000人的734厂电影院,气质不输大华,且不接受反驳!
辉煌过去是黯淡。在急剧转变的时代洪流中,734原来的厂区,推倒后变成了复地新都国际。
厂对面的东井村、安怀新村还在。
东井一村90幢附近的紫金百货商店,曾经是孩子们心中的顶流。
如今门头字迹已经斑驳,一侧的卷帘门生锈紧闭。百货商店早就不营业了,变成了废品回收站。
长在东井村的梧桐树,粗壮到你展开双臂都很难将它环抱。
低矮的三层小楼,外墙翻新后依旧裸露的管道,还没更换的木头门窗……时间在这里好像都被放慢了一拍。
长着上个世纪面孔的乐乐发廊,自命名主流造型的理发店,在东井村各自圈粉。
岁月它是个神偷。
渐行渐远的734,成了一串数字,成了老人们闲暇修鞋时或者棋牌桌上忆旧的谈资。
东井亭的路南,不足100米长的范围内,老字号店挨着店,浓浓的市井烟火气在这条街蔓延开来。
十年起步,在这里都算小年轻了。随手打卡,就是一家三四十年的店,妥妥的舌尖上的老味道。
疫情期间,通向东井村的路临时被封上了,铁丝栅栏上挂满了全方位的小广告。
清蒸老母鸡、鸽子鱼虾、炒货、忘不了粽子、甚至芝麻糊,只要一个电话,送货到手。
小脚馒头,提名它东井亭老字号NO.1。
馒头店是杜阿姨从姑妈手里接过来的,在自己手上就已经做了30年了。
店里只卖馒头和石磨煎饼。老面加碱,大锅或蒸或炕的馒头,入口松软,还能吃出馒头香。
我围观了一锅馒头入锅的全过程。
瘦长形状的就是招牌小脚馒头。入锅前,先在锅壁四周刷上一层薄薄的油,然后面皮贴着锅边炕。
中间的圆馒头底下,垫了一个隔水的蒸架。一炕一蒸,一锅出炉,有der意思。
一块钱一个的价格,便宜哭,基本上一出锅就很快被一扫而空了。
小鸡鸣汤包,其实与鸡鸣汤包,没有半毛钱关系。
老板娘姓祁,河南人。早上3点多起床,忙碌到晚上8点打烊。
和面、调馅儿、包包子,和老公一起辛苦撑起了这家店。
来吃汤包的,回头客居多,一笼8个汤包也不过11元。
热气腾腾的汤包,配上一碗免费的蛋皮汤,咸鲜好味。
下午3点半,燕亭路路口的启明大饼,今日份的二次营业。
早市做完,中午回家休息。下午3点半再次开门营业,直到晚上7点关门。每天固定的开门关门时间老客摸得门清。
老板范启明是安徽马鞍山人,凭着大饼手艺,一做就是20多年。
启明大饼是他拿手绝活,很多734厂的追随他一吃就是多年。
做大饼的面,用的是酵母发酵后的活面。
面擀得筋道柔韧,刷上一层油,再包裹上满满一层葱花。入锅,撒上一大把白芝麻。
调味其实很少,就是盐。烤到金黄时出锅,切成一块块的,吃起来真香警告:油香葱香芝麻香。
1.5元一个的韭菜水煎包,去启明家也必点。韭菜馅咸淡合适,趁热吃,每一口都是满足。
属于东井亭的旧时光,随着734厂的拆迁,一起成为过去式。
734厂区、灯光球场、紫金招待所都消失了。东井亭失去了它重要的一部分。
有的人搬离,有的人仍守在这里,与东井亭一同老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