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不到500块二手车过户这么操作又快又省
57
2025-01-17
亲历成长:葛奇见证中资银行渐入主流
亲历成长:葛奇见证中资银行渐入主流 更新时间:2011-2-12 9:53:36 判若两个世界。 身为中国银行英国分行总经理兼中银执行总裁的留美博士葛奇是少数切身经历了中国金融业在海外发展这几年来迅猛变化以及个中甘苦的人。 “那时候做业务很困难,”葛奇向本报记者回忆最初的情形时说,“绝大部分是中国业务,而且仅仅局限于依靠一两家大客户。”但最近几年,葛奇感受到:中国金融机构海外业务经历了非常大的变化,尤其是在当地做业务被认同的程度明显提高。 葛奇是1993年在美国加入中国银行纽约分行的,2004年在纽约分行副总经理任上调至伦敦分行出任总经理。他向记者回忆,当时伦敦中行的资产规模是20亿英镑,而这六年来,他所掌管的资产已飙升6倍至120亿英镑,公司业务多元化发展也有了质的飞跃。而公司也从伦敦中行过去以公司业务为主,零售业务为辅,葛奇到任以后,将战略调整为公司业务和零售业务并重。 葛奇至今清晰记得两年前温家宝总理到访伦敦时与他对话的一段情景。当他向温总理汇报中行在业务大幅增长的情况下贷款不良率近乎为零时,温非常高兴,一边笑一边转头去找央行副行长胡晓炼,大声说,“这下你该高兴了吧!” 今非昔比 “我一直在想这个问题:我们的优势是什么?”葛奇说,“就是要做人家做不了的,其它银行无法做的。那就是中英经济交往中的桥梁。”秉持这一原则,中行摆脱了过去有什么人才能做什么业务的被动,改为有什么业务需求就去招什么样的人。六年前的150个员工,现在翻了一倍到300人,而且员工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过去中层管理团队清一色是国内派出,现在一半以上是在当地招聘。 与几年前一两家中国客户就占到业务总量的90%以上相比,现在,中行在英国的本地化业务和传统中国公司业务各占半壁江山,客户数量也大幅增加,而且业务增长的同时,贷款不良率近乎为零。 提到中资银行通过兼并获得快速发展的路径,葛奇表示,中行并不排斥兼并收购,只是在这方面一向比较谨慎。他强调,中国金融机构海外收购还没到时候。“须知买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他说。 他指出,一是文化差异太大,二是管理水平不如人家,人力资源管理上差异尤其大,中资银行集团若想海外收购,首先需要加强自身管理海外人力资源的能力。如果整个公司治理机制尚未达到这样的标准,还是不要收购为好。 金融危与机 能有如此业绩,在葛奇看来,除了中英两国经贸关系发展加快和中国经济崛起这两大外部因素的推动,2008年开始的金融危机也“功不可没”。 一向出言谨慎的葛奇也直呼,金融危机给中资行带来的“更多是机遇而不是挑战”。 当地银行因流动性削弱导致贷款能力下降,因信誉下跌导致存款客户流出,中资行在这种变化中成为受益者,以至客户盈门。 与当地银行相比,中资银行的业务在金融危机后非但没有萎缩,而且获得了迅猛增长。 中行在伦敦业务规模扩大的速度之快超乎想象,以致一度都到了几乎“来不及做”的程度。 目前,欧洲主要的大型跨国公司都已成为中行客户。 由于中资银行受危机影响较少,加上对中国投资的兴趣以及风险分摊的内在需求,不少大公司开始愿意将中行作为处理企业各种融资需求的关系银行对待。 “在过去,这是难以想象的,中资银行甚至很难被这些大公司列入考虑范畴。”葛奇说。 中国式监管显优势 除了业务顺风顺水,更让葛奇感到高兴的是,在本地监管大闸一再收紧的形势下,中行还获得了英国金融服务局对其伦敦分行和子行的流动性豁免。在英国得到这一优待的外资银行凤毛麟角,这意味着中行在拓展业务时将比其它外资银行更少受到资金拘束。 据葛奇介绍,FSA批复流动性豁免主要取决于三个条件:本行经营管理、总行能提供足够信息、母国监管机构能提供所需之监管保障。 他称中国监管机构监管水平提高并与国际接轨,使得中资银行驻在国监管机构对其认可度也得到了提高。 “正是金融危机令外界开始对中国监管机构刮目相看,”葛奇说,“他们这才发现,实际上中国的监管要求比国际通行的还严格,比如贷存比要求。” 葛奇相信,由于监管的同质性,中资金融机构未来在欧盟市场发展的机会和空间很大;而各行整合已有的欧洲业务资源实现集约发展,也将是必然趋势。 他认为,中资银行在欧美各自都有不少分支机构,尤其要注意国际化的同时也要避免资源浪费,在开展海外业务时应各有侧重,避免同室操戈的内耗。 作者:师琰 声明:本频道资讯内容系转引自合作媒体及合作机构,不代表自身观点与立场,建议投资者对此资讯谨慎判断,据此入市,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