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社会跨区域人流量预计超17亿人次人民日报记者探访春运首日
110
2025-01-17
南太平洋岛国经济一体化是如何发展起来的
南太平洋岛国经济的一体化有着其深刻的历史根源——长达200多年的殖民历史以及长期建构的同前宗主国的特殊关系,以及在这种特殊关系下新独立的南太平洋岛国同欧盟、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国达成的特惠贸易协定,这为该地区区域经济一体化打下了基础;
它也有着现实依据,那就是南太平洋岛国大都是人烟稀少、地理隔绝的小岛屿国家,其经济发展无论是靠出口自然资源,还是通过移民-国际汇款模式,甚至是依赖于国际援助,都将其与外界紧密相连。
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面对全球化的迅猛发展,作为世界上最不发达国家最为密集的南太平洋地区,联合自强、互利共赢,寻求区域政治合作以增强国际政治话语权力成为南太平洋岛国经济一体化的政治基础。
南太平洋新独立国家同前宗主国的历史联系
在新西兰北部,巴布亚新几内亚、所罗门群岛、瓦努阿图、新喀里多尼亚、斐济、汤加、萨摩亚、库克群岛、法属波利尼西亚等岛屿或群岛连接起了一条长达6000公里的岛链。其中绝大多数岛屿在19世纪末以前,已经处于欧洲大国的殖民统治之下。在19世纪早期,捕鲸者、商人和传教士往来殖民地岛屿和新西兰。在货物贸易方面,自1870年至1920年,新西兰从斐济进口大量的蔗糖,与斐济的食糖贸易占据了20世纪早期新西兰同南太平洋岛屿地区的贸易的绝大部分。
然而从1920年开始,由于出口税的增加以及在规模经济上的劣势,斐济生产的蔗糖竞争力降低,澳大利亚取而代之成为新西兰主要的蔗糖来源国;而用于农业生产的磷酸盐肥料,则主要进口自瑙鲁、巴纳巴、马卡泰阿以及安加尔岛,该项进口自20世纪初始,直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因资源耗竭而止,
磷酸盐从20世纪20年代初开始成为新西兰从南太平洋地区的主要进口商品。
在20世纪早期,新西兰获得了库克群岛、纽埃、西萨摩亚和托克劳的管辖权。在建立新西兰本土与南太平洋岛屿殖民地之间的水果贸易,新西兰做了大量尝试,但即便从更大的地理范围来看,新西兰从未与南太平洋地区的殖民地进行大量贸易。
从20世纪90年代直到1920年,新西兰从南太平洋殖民地的进口量仅占新西兰总进口的4%,仅仅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从欧洲的进口量下降短暂地增加至6%;另一方面,从1890年至20世纪50年代初期,新西兰只有1%的出口商品出口到南太平洋地区。
在航空业尚未起步的殖民时期,对于南太平洋中分散且偏僻的殖民岛屿的进出口贸易来说,航运至关重要
;然而,来往新西兰与南太平洋殖民地的货船存在不确定性及运力不足的问题,主要由易腐烂的水果构成的岛际贸易颇受打击,不得不由政府的补贴维持,经济效益低下。
澳大利亚与南太平洋其他地区的接触最初由传教士开启,1797年,第一批传教士由新近成立的伦敦传道会派往塔希提、汤加和马克萨斯群岛。
正如在英帝国的其他地方一样,传教活动通常也开启了商路,波利尼西亚群岛很快地被卷入以悉尼为中心的商业帝国。
19世纪50年代在澳大利亚东南部以及60年代在新西兰南岛发现金矿,“淘金热”吸引了大量的劳工,刺激了经济增长。
然而由英国到新南威尔士和塔斯马尼亚的罪犯运输分别于1840年和1853年中止,澳大利亚东南部的殖民地经济转而主要由自由劳工维持。
在1863~1904年间,约有62475名太平洋岛屿的契约劳工进入澳洲,以每年6英镑的最低工资为报酬,在昆士兰的种植园和工厂工作,其中绝大多数是美拉尼西亚群岛的男性劳工。
1901年澳大利亚联邦建立,联邦国会在此后数年内根据“白澳政策”连续通过了几个重要法案,其中《太平洋岛屿劳工法案》规定:从1904年起严禁从太平洋任何岛屿移入黑人劳工。在该法令下,昆士兰州的美拉尼西亚劳工被强制遣返。
1874年英国并吞了斐济,使之成为南太平洋地区重要的食糖产区。一家大型的澳大利亚企业——殖民地制糖公司(ColonialSugarRefiningCo.,CSR)控制了斐济的制糖业。
随着斐济甘蔗种植园经济的发展,英国开始从印度招募大量契约劳工。
英国在1877年成立西太平洋高级专员公署,就是出于维护英国在南太平洋地区组织劳动力贸易的支配地位的目的。但由于英国与澳洲各殖民地在重要的劳动力来源地新几内亚的归属问题上意见相左,甚而推进了澳洲各殖民地由合作向联合的发展。最终出于帝国利益的考虑,英国介入到新几内亚的归属纷争,于1888年以英国的名义正式兼并新几内亚的东南部。
英国于1893年兼并所罗门群岛以及西太平洋高级专员公署转变为殖民机构,很大程度上标志着英帝国的最终正式形成。
1906年澳大利亚接管英属新几内亚,更名为巴布亚;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澳大利亚占领了德属新几内亚。此外,战后澳大利亚、新西兰和英国对德国前殖民地瑙鲁联合托管,意图攫取瑙鲁的磷酸盐资源。实际上,早在1896年英国太平洋岛屿公司(总部设在悉尼)就发现了瑙鲁蕴藏着大量高品位磷酸盐,但瑙鲁非其管辖,采矿活动并未大规模展开;战后澳大利亚通过英澳新三国“委任统治”的机制,实际出面统治了瑙鲁,被托管后瑙鲁对澳大利亚的经济依赖性大大增强。
在与英国建立直航运输之前,澳大利亚几乎垄断了新西兰的贸易。有统计表明,在1865年和1871年分别占新西兰当年总出口的70%和44%的货物流向澳大利亚,同样在1862年,新西兰的进口产品中有60%来自澳大利亚,但是在与英国建立直达航运后,这一比例稳步下降。
在20世纪上半叶的大部分时间里,跨塔斯曼海的贸易均十分有限。
新西兰与澳大利亚的外交关系发展缓慢,直到1943年才在对方的首都设立外交代表团。澳新曾在1906和1913年达成关税协议,但分别因为新西兰和澳大利亚政府未能批准而告失败。澳新之间第一份贸易协定签署于1922年,基本上仅是陈述两国可以贸易;
1933年签署的《澳新贸易协定》则规定两国相互给予优惠和某些特殊的关税税率。从1933年澳新签订贸易协定到1965年两国政府磋商并作某些修改,在此期间主要是按1933年的协定执行。1965年达成的澳新自由贸易协定从一开始就是部分而非全面的自由贸易协定,它的规则和程序十分有效的保护了国内的经济利益。尽管有这些限制,澳新自由贸易协定确实促进了跨塔斯曼海贸易的重大扩张。
二战后前殖民地的独立
南太平洋地区殖民地在独立后仍与其前宗主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经济上的联系尤为紧密。因而考察该地区经济一体化进程,须先缕清新独立的太平洋岛国与其前宗主国,也就是英国、新西兰、澳大利亚或美国的关系;而这些国家去殖民化的过程、独立后的法定地位以及其与前宗主国达成的援助协定等决定了它们与前宗主国的关系。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在在这一去殖民化的历史进程中加强了两国在南太平洋地区的支配地位。
20世纪上半叶,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曾试探性地在国际舞台上扮演新殖民主义国家的角色。然而,缺乏殖民统治的经验、事实上没有真正的军事和外交实力,以及1945年后国际形势发生的迅速且空前的变化,使两国开始重新思考其战后的国际角色。
为了更好地在战后维护其在南太平洋地区的利益,区域主义作为一个新的概念,提上了澳新两国的议程。澳新两国是1947年设立于堪培拉的南太平洋委员会的创始成员国,南太平洋委员会是全球第一个旨在促进区域发展的机构,借此澳新可以在南太平洋地区继续施加影响力,并因此在国际舞台上获得认可。
新西兰和澳大利亚在联合国推动非殖民化人民自决原则的落实方面发挥了建设性的作用。在新西兰的管理下,根据联合国1960年的1514号决议,西萨摩亚在1962年率先实现宪法独立。库克群岛和纽埃分别在1965年和1974年获得了自治的地位,并同新西兰建立了自由联系的关系。
尽管新西兰希望前者成为独立国家,但库克群岛和纽埃的领导人认为宪法独立并不现实而且过于激烈,只有托克劳拒绝了新西兰提供的非殖民化的方案,选择继续作为殖民地留在新西兰。
澳大利亚对待非殖民化的态度较为消极。正因为瑙鲁为澳大利亚、新西兰和英国的农业供应着大量的廉价磷酸盐肥料,联合国的原则并没有像其他殖民地那样迅速的适用。
为了保护其在瑙鲁开采的磷酸盐权益,澳大利亚政府企图将瑙鲁人搬迁到靠近昆士兰州的柯蒂斯岛(Curtis)上,瑙鲁人对此做出了强烈反应,表示不惜一切代价保住自己的岛屿。澳大利亚蹩脚的政治手段反而加速了瑙鲁的独立,新西兰也不赞同出于经济原因违反联合国的托管原则,于是瑙鲁于1968年独立。
澳大利亚托管的巴布亚新几内亚的独立也颇曲折,自从1915年澳大利亚从德国手中获得这块领土之后,澳大利亚并没有在政治和社会层面给予其发展,教育也一直保持在最低水平;只有当联合国向堪培拉施压,澳大利亚才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采取某些措施来促进当地精英阶层的出现。
澳大利亚也从未给巴布亚新几内亚这样一个有着500多种不同民族的族裔-语言、碎片化严重的国家创立一种统一的国家精神,当后者于1975年独立之时,巴布亚和布干维尔的分离运动兴起了,1988年爆发的内战导致至少1.2万人死亡,巴布亚新几内亚中央政府陷入极端困难,难以保持民族团结和国家完整。
2019年底举行的布干维尔全民公投中,超过97%的选民赞成独立,这一新事态也反映了巴布亚新几内亚国内政治的困难。直到今天,澳大利亚仍在很大程度上控制着巴布亚新几内亚的经济。
参考文献:
[1] 李德芳. 美国对帕劳政策的嬗变及其原因探析-基于美帕《自由联系条约》视角的分析
[G]//陈德正. 太平洋岛国研究:第二辑.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145-163.
[2] 方连庆,王炳元,刘金质.国际关系史:战后卷[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4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