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首款可伸缩汽车即将上市售价约125万元1个停车位可停4辆汽车
53
2025-01-17
2022年10月1日,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PSA)迎来十岁生日。三楼展厅内外暂时化身为一条视觉的河流,自2012年起至今的展览通过影像记录的方式集体呈现,也打捞起十年间由展览而生发、串联出的种种记忆与灵光。
在开馆十年之际,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馆长龚彦在接受《澎湃新闻·艺术评论》采访时说,美术馆,是都市文化的缔造者,也是都市文化的产物。市民,是一个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肌理,他们的日常经验就是现代性思维和理念发展的印证。当代艺术,是流动的可感知的思想,她属于年轻的心,“我希望当代艺术博物馆能与这些年轻的心为伴,共同纪录,共同因创造而朝气。”
“十周年特别影像计划”中有一部长篇讲述了第九届上海双年展《重新发电》,这将人的思绪拉回2012年10月1日,拥有百余年历史的南市发电厂“重新发电”的同时,也宣告着中国大陆首家国有当代艺术博物馆的成立。
坐落于黄浦江畔的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左侧有烟囱的建筑)由原上海南市发电厂改建
10月1日,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PSA)挂起了十周年海报
PSA建筑的本身讲述了中国人自己发电的故事,哪怕只是为点亮码头上十几盏灯,也是一次有勇气的尝试和发声。1935年,华电公司开始在半淞园修建新电厂,诞生了现今PSA建筑的雏形。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老电厂变身“城市未来馆”,工业烟囱也改造为超大“温度计”,重新探索人类对于未来生活的想象,也见证着上海从工业到信息时代的城市变迁。2012年10月1日,她作为新城市文化的“生产车间”重新发电,把百年前的自觉地发声延续到当下,带给这座城市新的能量。
2012年,第九届上海双年展《重新发电》展览现场
上海双年展是这一理想的践行者。最初,它尝试将当代艺术作品抛入或历史或日常的公共空间,引发日常环境中的非日常经验。2012年第九届上海双年展“重新发电”还在“外白渡桥—圆明园路—四川北路—南京东路”一线的城市历史建筑群中生成当代艺术带,将“当代”与“历史”并置的对话推至市民眼前。这也是上海双年展首次突破既有的展览空间,选取上海多处公共空间作为展场,邀请市民一同构建艺术与城市、与日常生活的对话。如今回看,这条“当代艺术带”已经构成了美术馆和画廊的集聚效应。
第九届上海双年展 重新发电 城市馆展览现场,2012
回顾PSA的十年,百余场展览与深度机构合作,逐渐形成自己的路径,以“上海视角”讲述着当代艺术和城市文化、也唤起世界范围内的全新思考。
中外合作,塑造对话的精神场域
早在2012年,当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用艺术激活百年电厂时,激荡的磁场与法国蓬皮杜艺术中心发生了共振,双方成就了国内首场超现实主义大展,并开创了一种深耕在地性的全新合作模式。此后,法国巴黎市立现代艺术博物馆、瑞士洛桑原生艺术博物馆、伊芙·克莱因文献库、香港M+,陆续与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结缘,以期通过“上海视角”激活自身的藏品与历史。2014年,当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首创“社会装置”的视角将建筑拓展为艺术展览系列时,加拿大建筑研究中心,罗马MAXXIII博物馆,德国Vitra设计博物馆,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建筑研究中心,东南大学,同济大学成为了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在建筑领域的盟友。不同民族在西方现代性中的曲折探索、西方现代性内部的反思与革命、规模化建筑与城市的生成,还有现代建筑的未来走向,共同成就了“觉醒的现代性”、篠原一男、尤纳.弗莱德曼、海杜克、马塔.克拉克、巴克里希纳·多西等观展量甚为可观的建筑展览。
此外,与卡地亚基金会的合作,带来了“陌生风景”、石上纯也、让.努维尔,和“树,树”展。这些展览通过中外策展人、学者、艺术家的跨领域讨论和协作,丰富了主题的视角,充实了不同文化对艺术、生命、建筑的理解。
2019年,日本建筑师石上纯也的个展“自由建筑”中的“森林幼儿园”模型
《为我画一面旗帜》卡地亚当代艺术基金会“陌生风景”展览现场,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今年年底即将发生的香奈儿基金会“手艺再兴”展览中,以中国传统手艺及其现代性为样本,激发世界重新思考“匠人之手”与“机械之手”,文化乡愁与现代生活之间的全新关系。
除了合作外,PSA也获得了来自上海博物馆、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上海科技馆、上海市工人文化宫工匠馆等机构的借展支持,使古、今、中、外的艺术作品与历史物件在展厅中共同呈现。比如,在“中国当代艺术收藏系列 仇大雄——归家之路”(2018)中,通过展示明仇英眠琴赏月图扇、高凤翰制“宋坑小方壶”石、新石器时代马厂类型彩陶曲折纹罐、东汉绿釉陶狗这四件文物级藏品,牵系起艺术家的融合实践和身份追索。第十三届上海双年展“水体”(2021)将沉积岩、机具模型、《丹凤远眺图》《水经注》《山海经》等水域文物文献与参展作品并置,这些承载着上海的地理、经济、社会发展史的物证,勾勒出黄浦江河畔、长江沿岸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的历史与文化基因。
“中国当代艺术收藏系列 仇大雄——归家之路”展览现场
未来,“合作”更将拓展“展览”模式之外的可能,拓展为一种联动的知识生产与精神场域生成实验。即将诞生的PSA知识谷计划将联动上海图书馆等国内外专业艺术机构为城市提供一座以艺术出版为核心的知识检索、记忆、与研究系统。而全新的艺术书店也将在新十年的伊始开启,她将以活泼的姿势,唤醒散落在城市中的每一个潜在阅读者,并为他们提供一个自由思考、自在对话的精神场域。
“城市与建筑研究系列”:向历史学习,启示城市建设
创办于2014年的“城市与建筑研究系列”则见证PSA成为国内首家将建筑和城市纳入研究和展示体系的当代文化艺术机构,以20场展览持续关注建筑领域的最新实践,深挖中国现代建筑的发展脉络,反思建筑的社会功能与角色。在思考建筑与城市关系之外,PSA积极探索当代艺术进入城市的多样路径。
2017年,伊东丰雄的个展“曲水流思”在上海当代艺术馆(PSA)开幕
2019年11月,“让·努维尔:在我脑中,在我眼中……归属……”开幕式上,建筑师向公众导览
历年展览中不乏获得普利兹克建筑奖的建筑大师,他们是伦佐·皮亚诺(2015)、伊东丰雄(2017)、巴克里希纳·多西(2017)、坂茂(2017)和努维尔(2019)。其中努维尔的展览打破了建筑展的常规,展览以一部近八小时的朴素的电影加6个建筑师脑海中的建筑模型,让我们看到了他对巴黎这座城市的爱和不甘心。选择日本建筑师篠原一男作为 “建筑与城市”系列的首位建筑师,诚如馆长龚彦所言 ,选择篠原是因为他将住宅当作艺术、当作一个内化的社会战场在创作。从他开始,PSA做了一系列日本建筑师的展览,包括坂本一成、伊东丰雄。他们亦师亦友,但在设计上却保持了高度的独立和批判性,向公众展现了战后日本建筑借鉴西方现代性又自成一体的独特轨迹,值得我们思考。
“觉醒的现代性——毕业于宾夕法尼亚大学的中国第一代建筑师”展览现场,2018年,摄影师:蒋文毅
“直行与迂回——台湾现代建筑的路径”展出作品,被誉为20世纪最美建筑的路思义教堂 陈其宽,摄影:阮伟明
更为重要的一个研究方向是通过“重访中国现代都市的肇始与蓬勃,梳理中国现代建筑的崛起与发展”。比如,“市民都会——上海:现代城市主义的样本”(2016)、“觉醒的现代性——毕业于宾夕法尼亚大学的中国第一代建筑师”(2018)到“直行与迂回——台湾现代建筑的路径”(2022)。
这些展览是在向历史学习。学习西方社会在经历现代性后,面对大都市的转型、能源稀缺等困境后,如何向可持续城市发展,西方清晰的发展脉络和早期中国留洋建筑师回国后的实践或对今天的城市建设有所启示。
走出场馆,到城市,到线上
探索博物馆与城市的关系,是在不断出走与回归中的同行与回响。从“重新发电”出发,到“何不再问”的城市项目“51人”、“禹步”城市项目“你的地方”再到第十三届双年展“水体”城市项目“水文漫步”,每一个走进又走出美术馆的个体都被转变为一个艺术与思想的流动发电站。知识、记忆与能量通过个体线路生成,却最终又汇集在对同一座城市的集体记忆中。
第13届上海双年展主题概念图,保拉·比拉普兰纳·德米盖尔(Paula Vilaplana de Miguel)设计
下一个十年,这种出走也需迎来一个新的回归。城市流淌的文脉将声音、图像、文字等有机的文献梳理和研究,生成新的思考,并向市民、向城市、向历史、向未来,再次发问。
同时,PSA也从展厅从城市空间,来到了线上。从展览宣传、观览体验、策展实践等多方面率先展开对美术馆线上运作模式与数字化内容生产的探索。过往十年间,PSA陆续开通微信公众号、新浪微博、哔哩哔哩、抖音、小红书、微信视频号等多个社交媒体官方账号,截至目前全平台关注者数量已逾80万。除了打造实体展厅的模拟模式外,PSA还与艺术家们共同推出、记录其创作与生活日常的vlog系列视频“一天世界”,以及分别在“海浪——历届上海双年展文献及作品”展和第十三届上海双年展“水体”展期期间推出的播客栏目“音浪”与“夜航船”,均为行业内首次出现的社交媒体宣传形式。近两年内举办的讲座与论坛,也多以双语直播的形式在官方哔哩哔哩账号与微信视频号上进行。哔哩哔哩账号还精选近50场过往讲座现场,持续为希望回顾与交流的艺术爱好者们提供思想能量。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PSA)展览海报
展厅内部的十周年海报
今年国庆七日,PSA“厂开来读”阅读营在一楼大厅至二楼的大楼梯区域设置营地,60余种PSA出版的艺术、建筑、文化类图书提供畅读。这也成为了大楼梯的一道风景。
今年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还将带来“夏阳、丁立人联展”“新文化制作人第一季:手艺再兴”等展览。其中耿建翌展将涵盖其从1980年代中期到2016年的艺术作品,包括他去世前所创作的最后一组却从未公开展出过的系列,从而呈现出他坚持三十多年风格多样又自成系统的艺术实践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