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建工:打造国际一流的建筑全生命周期服务商-上海建工集团多少员工

XiaoMing 0 2024-11-07

2020年,上海企业“世界500强”再添一名新成员。这一年,国内外环境错综复杂,在危机与挑战面前,这名新成员却展现出了强大韧性——

最近,上海建工集团发布2020年度业绩快报,以营收2310.05亿元、同比增长12.41%的成绩,继续稳居中国建筑行业的头部企业阵列。“1+7+X”全国化战略不断深化,城市更新、水利水务、生态环境、数字化建造、建筑服务业和新基建领域等六大新兴业务快速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上海建工已经连续多年保持双位数的稳健增长,连续多年排名“ENR全球最大225家建筑承包商”前十位。在党委书记、董事长徐征看来,这与企业自“十一五”到现在一直秉持的核心能力建设理念息息相关。

在上海桃浦老化工基地开展污染土壤和地下水修复,因地制宜建立“修复工厂”,开发行业领先的全过程数字化智慧管控平台,深度推进可持续发展。

对山西长治漳泽湖进行生态改造,提升水体自净能力,改善生物栖息地生态功能,营造多样化生态系统,“江南绿意”停泊山西。

优质完成国家会展中心(上海)功能和规模提升工程,并通过数字化技术对场馆建筑开展智慧运维管理,圆满完成进博会运营保障任务,让“四叶草”盛装绽放。

全力建设中山大学深圳校区、深圳大学西丽校区、深圳技术大学等一系列学校项目,服务和融入大湾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

全产业链打造“长三角一体化绿色科技示范楼”,建成后将实现零碳、零能耗、零水耗、零废弃物、零甲醛“5Z(Zero)体系”绿色碳中和建筑。

将建于1935年总重达7600吨的文物保护建筑喇格纳小学旧址建筑一次性平移61.7米、整体旋转20.97°,顺利完成“搬迁”,在城市更新中延续城市文脉。

转型,成为上海建工提升核心能力的关键秘诀。“在‘十三五’期间,上海建工坚持对标国际一流企业、聚焦核心能力建设,保持了高质量可持续的良好发展态势。”徐征说,在“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上海建工也站在全新起跑线上,着力打造国际一流的建筑全生命周期服务商,让前瞻性战略布局,对于新兴业务的追求,以及崇尚技术的企业文化,继续在企业内茁壮成长。

全国布局

走深与走广

对上海建工来说,2020年是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集团海南区域总部“晋级”法人单位,成为海南本土企业,更好地服务当地建设发展;这一年,集团对接临港新片区指挥部揭牌一周年,截至目前,先后中标130个项目,涵盖投资、咨询、设计、施工、运维等建筑全产业链业务,中标金额约318亿元。

两张靓丽成绩单,在上海建工全国化布局中颇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在上海建工看来,业务创新的价值主要取决于国家和市场需求。瞄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雄安新区建设、海南自贸港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一带一路”倡议国家战略,上海建工的步伐走遍了全国34个省级行政区的150多座城市,以及“一带一路”沿线23个国家。

全产业链联动

把工程覆盖到当地远远不够,更要走好、走实、走深。在更好服务国家发展大局的同时,上海建工不断优化和调整市场发展布局,从单兵单个业务板块“抢滩登陆”发展到了集团军全产业链“立体作战”,全产业链优势在服务国家战略中得到了充分展现。

在南京南部新城,国内首座大规模固定式渣土资源化利用厂投产运营。它能将渣土批量处理后作筑路材料用于片区内的市政道路建设,日处理渣土1万吨,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就在这个项目中,上海建工不仅仅发挥了高超的施工能力,而且展现了“深藏不露”的强大设计能力。

由于我国生态环境治理的战略地位有所提升,极具发展潜力,上海建工已将其视作成长发展的新空间。作为环境工程“国家队”的中坚力量,上海建工出动全部产业链,持续提供技术与经验,在污水和污泥处理、环境综合治理、土壤修复、固体废弃物处置、海绵城市、综合管廊、园林景观等绿色产业上持续发力。

在重要战略区域,如临港新片区,上海建工也全面参与了市政基础设施、高科技产业园区、民生保障工程的规划设计与建造施工,并在新片区道路养护领域实现新的突破。在京津冀市场,参与天津住宅集团混改并实现控股,统筹考虑城市建筑、空间、景观、文化、居民等多方面的特色和需求,用建筑语言来抒写天津城市新风貌。

“十年磨一剑”

“立足上海、走向全国”,这一理念如灯塔指引上海建工找到实现稳步增长的新道路。十年磨一剑,上海建工在全国无数超级工程中,留下了作为“基建巨头”的身影。

在上海,上海建工服务三届进博会、中国花博会、电竞S10赛事、世俱杯足球赛等配套建设;张江科学城“科学之门”、徐家汇中心、特斯拉超级工厂、硬X射线超深基坑等工程,屡创或刷新建造纪录;建造的华力、和辉、光源线站,助力上海先进制造业和科创中心发展。

在长三角地区,上海建工形成了全集团、全产业、全覆盖的格局,苏浙皖在“十三五”期间累计新签合同额超过2500亿元。深度对接长三角一体化战略,上海建工在规划涉及的全部27个中心区城市都开展经营业务。一系列地标工程相继落地,包括西湖大学云谷校区、长三角路演中心。投资建设的构件生产基地、湖州新开元石矿,都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走出长三角、主动融入国家战略,一展建工人的工程师气质和工匠精神。港珠澳大桥澳门口岸旅检大楼高速优质落成,凸显出强大的建造能力和拼搏精神。在竞争激烈的华南市场,通过承建星河雅宝超高层、深圳中山大学、深圳大学和深圳技术大学等标志工程,进入当地主流市场。在祖国美丽的海南岛上,承接的美兰国际机场、未来产业园、西部中心医院、儋州滨海新区医院等项目,又展示出建工人在交通、科创、医疗等各类建筑施工中的综合实力。目前,海南区域新签合同额突破百亿元,雄安新区规划设计业务不断延伸,新签合同额近5亿元。

持续向纵深发展

从去年下半年开始,上海建工集团领导考察调研了多个重要省市区。从密集行程中,人们可以解读到,对上海建工而言,全国化战略将在“十四五”期间持续推进纵深发展。

不同的是,区域布局比以前更加明确。海南与雄安新区两大区域,正在成为新的着力点。在“十四五”期间,上海建工的国内区域市场格局从“1+5+X”变成“1+7+X”。在“1+7+X”国内市场布局中,“1”意指注重长三角区域、“7”为华南、华中、海南、西南、京津冀、雄安、东北七大区域、“X”指若干重点城市。

从今年初开始,上海建工将深度参与区域中心城市建设,加快融入地方主流市场,推进属地化机制体制建设。同时,提高资源配置能力和管控能力,升级人力资源管理理念。

最终,推动上海建工成为全国重点省市自贸区、自贸港、示范区和国家级新区重大工程建设生力军,在服务国家战略中争当排头兵,形成全面开放和深耕城市新格局。

新兴业务

延伸与联动

当一些人还认为上海建工只是施工单位的时候,她已经出现在了许多令人意想不到的地方。7600吨重的老建筑喇格纳小学,历经18天旋转、平移,完成高难度“行走”;东方医院的建筑和机电“健康状况”,可实时呈现在管理平台上;将污染土壤所含的全部化工物质,一一分离并净化……这些工程,全部由上海建工操刀完成。

在上海建工看来,建筑是有生命的产品,生命周期很长,只有从前期策划、咨询设计服务、投资建筑再到运行维护乃至更新改造全流程提供服务,企业价值才能实现,从而拉长集团产业链。以此为引导,在“十三五”期间,上海建工城市更新、水利水务、生态环境、工业化建造、建筑服务业等新兴业务发展迅猛,逐步走在了行业前列。

加大投入形成先发优势

新产业和新技术在培育成长和产业化过程中,可以成为新的规模增长极和利润增长点,但只有率先占得市场,才能拥有可持续增长的空间。在新的业务布局上,上海建工已经发力五年,持续在科研上投入,并连续多年递增。

遵循“不停航、不停业、不封路、不拆迁”理念,上海建工深度参与到上海的城市更新当中。入股上海电科智能,通过投融资模式创新,有效推进城市更新发展。外滩片区超过70%的老建筑在建工人的手中修葺一新。历经五年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和不断的实践探索,上海建工打出了市场品牌。城市更新业务每年约有500亿元的业务增量。其中,第一百货、交响乐博物院、中央商场和商船会馆获得首届“上海市建筑遗产保护利用示范项目”称号。犹太难民纪念馆和上海音乐厅“传承文脉”,泖港大桥“建新拆旧”,武宁路旧里“迎合民生需求”,不断丰富城市更新成功案例。

一些业务因为技术门槛高,或者曾经没有涉足过,需要通过资本等手段抢占先机。最近几年,上海建工相继收购浙江水电建筑公司、格林曼环境技术公司,和头部企业合资成立琸域环境和琸源水生态公司,在土壤修复、水系治理、水利工程等领域打开了新的市场空间。

资源导入之后,项目推进如虎添翼。如今,上海老港暂存污泥库区污泥处理处置工程加速推进,上海生物能源再利用一期工程建成投产,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产业化、设备成套和智慧运营等方面形成突破。水利水务业务中标浦东世纪塘港城大堤海塘达标工程和一批水厂、污水处理厂项目,苏州河深隧试验段最深58.6米基坑开挖见底,白龙港、石洞口污泥处理项目实现自主对进口设备的调试运行。总的来说,形成了“水土联动”“水岸联动”的发展模式。

产业链深化协同与延伸

建筑行业面临转型,作为我国建筑行业的头部企业,上海建工正不断加强数字化工业化建设,提升效率,降低施工影响度,并为建筑后期维护升级更新打下基础。

“十三五”期间,上海建工的工业化建造技术取得新突破,例如成功试生产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预制幕墙挂板,30米级双T梁成品通过验收并投入批量生产。旗下建材科技集团在高性能、环保型混凝土等新材料研发领域保持行业领先。

另外,产业链向建筑服务新业态进一步延伸。对上海建工而言,这具有战略意义,是企业从承包商向服务商转型的关键。如今,电子商务、建筑技术服务、建筑设施设备智慧运维、城市道路养护、轨交车站维保、融资租赁、核能建设等新业态,逐步成为上海建工向建筑全生命周期服务商转型的重要支点。

在三届进博会期间,上海建工全程参与场馆运维,包括光机电强、弱电间、空调机房、给排水、消防井就有800多间,各类机组设备、水泵等达1200多台,各类配电箱近4000个。通过推行集巡检、监控、维护、改造和决策于一体的FM建筑设施智能化运行维保系统,实现了前端业务移动操作,后端业务PC管理的项目级应用,有力促进了维保效率。在进博会举办前,在21次抽查的834处设备中,共发现问题372项,并进行了整改闭环,最终保障进博会的顺利举行。

截至目前,上海建工“营造商”电商平台注册合格供应商超过3.4万家,年交易金额超千亿元,网上商城供应230多万种商品。

探索新领域加速业务升级

去年,上海建工又迈进了一项全新领域——与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合作,共同开展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未来先进核裂变能钍基熔盐堆核能系统”(以下简称“TMSR”)的实验堆安装技术研发,推进TMSR的技术发展和产业链布局。

包括核能工程在内,大数据计算中心、高速磁浮调试线、国产首制大型邮轮、海上风电项目建设等新基建已经成为“十四五”期间的又一新兴业务。至此,集团新兴业务从五项增至六项。

随着新基建作为国家战略的地位提升,上海建工瞄准行业发展前沿,将在“十四五”期间加大研发投入和市场导入,快速形成上海建工的规模效益新增长点。从今年起,将加快对接机场建设全领域、城际轨道交通、信息基础设施、智能基础设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围绕数字化赋能,“城市更新、生态环境、水利水务、工业化建造、建筑服务业、新基建领域”六大新兴业务也提出了新的五年目标:除了主要经济指标增长之外,还要强化建筑再造关键技术,提升生态环境领域科技创新水平,延伸水务技术引领,继续提升工业化建造水平等。

技术驱动

培育与创新

位于上海临港新片区总建筑面积约为14.5万平方米、相当于15个标准足球场大小的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一期)项目正是由上海建工建造,在建造中采用BIM(建筑模型信息化)和预制拼装技术,从打桩到厂房结构完工仅用了6个月,充分展现了“上海速度”。

类似这样的超级工程,绝不仅仅是依靠人海战术能够实现的,背后是强大的体系支撑。作为业内第一家成立“中央研究院”模式两级研发体系的企业,上海建工聚焦超前研究、应用技术研究和前沿设备技术的合作开发,连续多年加大科研投入,使得创新体系和研发水平站在了行业高点之上。

驱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国内首座3D打印景观桥坐落于上海桃浦中央绿地,该桥桥身为金属驼色的“S型”,桥梁长15.25米、宽3.8米、高1.2米,是我国当前建筑工程领域运用增材制造技术,将设计蓝图转变为实物,并投入实际使用的首次开拓性尝试。

近些年来,上海建工除了在传统建筑施工业务上加强科技创新外,还大力发展包括3D打印技术在内的新技术。这是因为只有科技创新才能驱动产业高质量发展,正是有了科技创新能力,才掌握了市场的核心竞争力,从而带动跑赢市场。

上海建工一直把科技创新作为引领转型发展的重要一环,绿色化、工业化、数字化技术应用取得了一批行业领先的新成果。过去五年间,累计科技投入272亿元,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4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19项,课题数量大幅增长,涉及领域取得突破;累计获省部级以上科学技术奖76项,其中国家科学技术奖4项;累计获发明专利近950项;累计编制完成国家和行业标准60多部;集团牵头完成的“上海中心大厦工程关键技术”首次获上海市科技进步特等奖。

企业要素中最重要的就是人才,只有保障好人才,团队才能迸发无限的生机。根据数据,目前整个上海建工有2位中国工程院院士、2位何梁何利基金获得者、7位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18位上海市领军人才、55位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0位“上海工匠”,240多位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及200多名博士,这些核心人才不断带动团队进步,进而增加了整个上海建工的组织效能。为了持续激发组织活力,上海建工已实施了多轮员工激励计划。

对公众而言,培育技术与人才带来的直接效益就是能更快、更好地体验到高质量基建配套。沪郊第一座全国A级剧场“九棵树未来艺术中心”建成运营。完成这样一座高标准、多功能剧场,一般需要四年以上时间。但是“九棵树”从方案策划到竣工交付时间为2年9个月。这是因为项目团队通过EPC建造,节约了时间也节约了成本。西湖大学项目推进以数字化建造实现设计、采购、施工、运维的全周期服务,通过“智能传感器”和“物联网”,增进“建筑与人”的交互,实现数字化交付、智慧化运维。未来,数字化和工业化技术每年分别可带来五百亿元、六百亿元的业务规模。

科研成果要具有显示度

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建筑业发展模式的转型升级已迫在眉睫,唯有主动拥抱变革,形成以科技创新为核心能力的科学发展路径,才能赢得高质量发展的广阔空间。

“十四五”期间,上海建工将继续以世界一流、中国领先为标准,大力实施科技创新驱动战略。科技赋能数字化、工业化、绿色化发展,确保三者处于行业前列,巩固传统核心技术的国际领先地位,确保在专项技术领域取得一批具有科技创新水平显示度的科研成果。

如在数字化建造领域,研究基于数字孪生的工程项目智能化虚拟仿真技术,研究基于物联网的工程项目全生命智能控制技术。在工业化建造方面,开展装配式住宅、公共建筑、市政道路、钢结构构件等建筑工业化设计施工,开展各类装配式建筑施工的专业化工业、装备研发,提升性能和效率,提高机械化施工程度。在绿色化建造方面,开展对工程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的绿色建造技术、既有建筑绿色更新计划、施工现场污染源控制技术,等等。

高端别墅门窗

高端铝合金门窗

欧大师系统门窗订制

上一篇: 上海建工薪资汇总-上海建工集团多少员工
下一篇: 上海建设全球资管中心,创新私募股权基金退出渠道-私募股权投资基金退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