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社部:2014年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09%比上一年略有降低-2014年城镇登记失业率是多少
57
2024-11-08
“2019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国际局势复杂多变,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兴起,中美关系遇到前所未有的复杂局面,国内外风险挑战明显上升。”12月24日,在锦江小礼堂召开的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十七届学术年会大会上,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王战说。
在即将过去的一年间,面对极富挑战的外部环境,上海如何应对?在这场学术年会上,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院长林毅夫、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陈东晓、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袁志刚、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院长文军等学者齐聚一堂,直面焦点问题,轮番对上海的经济发展建言献策,碰撞出激烈的思想火花。
今年的学术年会围绕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聚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科学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国际关系、党的建设与上海建设发展等主题,深入交流最新发展成果。年会共收到应征论文508篇,评出优秀论文40篇,出版优秀论文集1卷,百余位专家做了主题发言。会议还宣布了上海市社联2019年度十大推介论文和本届学术年会优秀组织奖、论文奖。
12月24日,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十七届学术年会大会在锦江小礼堂召开。
回顾发展之路:寻找中国特色的经济发展理论
讲座伊始,经济学家林毅夫为现场观众梳理了新中国成立70周年以来的经济发展脉络:这70年的经济发展分成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49年到1978年改革开放前,推行的是计划经济;第二阶段是从1978年底开始到现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
在转型期间,当时国际通行的经济学理论是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即市场化、私有化、宏观稳定化,由价格引导资源配置,并以休克疗法的形式推行到位,这就是当时的“华盛顿共识”,亦是整个经济学界的共识。但中国在转型时,并未按照这一理论进行,而是推行“价格双轨制”。所谓“双轨制”,就是“市场轨”和“计划轨”并行,一种物资两种价格,市场价高于计划价,计划分配的比例逐步缩小,市场销售的份额逐步扩大。在彼时的国际学术界看来,同时保留政府定价和市场定价的双轨制是最糟糕的制度安排,甚至比计划经济的效率更低。但出乎意料的是,在推行双轨制的近40年间,中国连续取得每年经济增长超9.4%的成绩,同时也是全世界唯一没有出现金融危机的国家,这是人类经济史上不曾有过的奇迹。
“到现在为止,我不曾见到一个发展中国家通过照搬发达国家的经济理论,获得了成功的经济发展。”林毅夫表示。“理论是为了认识世界,也为了改造世界,怎样实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统一,就必须靠我们自己的努力。”由于不同国家的经济结构截然不同,经济学理论也必须因地制宜。在他看来,经济发展的本质是经济结构不断变迁的过程,用现代经济学的方法来研究一个国家劳动生产技术产业的变迁,应该称为结构经济学。而将它和结构主义区分,可称为新结构经济学。
“新结构经济学其实是找到一个结合点,把现代经济学分析范式跟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联系在一起。”在林毅夫看来,中国70年经济发展之路启示国人,不能一味模仿和照搬其他国家的成长经验,而是需要自己研究经济增长的背后道理,提出新的理论体系,走出一条富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经济理论发展道路。
应对外部环境:数字经济或将成为最大风险
在圆桌论坛中,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陈东晓认为,今年以来,中国所面临的国际经济不稳定风险正在显著增加。目前,对于上海的经济发展有几大重要风险,第一个是数据战争,数据是如今最重要的基础性战略资源,在国际形成空前的争夺态势;与此同时,国际社会目前对于数据贸易和跨境管理尚未形成共识,因此未来发展难以预测。
另外,网信技术竞争,是决定未来国力争夺的主要战场。原来稳定的国际科技产业技术网络越来越不稳定,甚至发生分裂。在数字经济时代,网络信息技术全面的深度的融入到原来传统的基础设施领域,包括能源、交通、金融等,可能为这些基础信息平台带来风险,保护它们的安全,不发生重大泄露和受到连续打击,也将成为未来不同城市角逐的重心之一。
在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袁志刚看来,上海通过几十年的城市建设,已经形成高品质的生活,但如果后续没有高质量的增长,将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矛盾根源。“未来经济发展的重心将从传统产业转为高科技行业,例如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等,上海应当更多地肩负起国家的战略任务,发挥大飞机制造、半导体芯片和生物制药等产业优势。”他也提到,未来发展的关键之一在于人才,有了优秀人才的聚集,上海才能成为产业升级的高地,在世界范围内变得更有竞争力。
“如果从社会学角度来看上海高质量发展,一定是以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切入点,这样的发展才是高质量、全面的社会经济发展。”华师大社会发展学院院长文军认为,“上海高质量发展一定要回归到社会生活本身,具有更高的情感和心理认同,这样的发展才具有可持续性。”
建设金融中心:加强人民币国际化,不讳谈离岸金融
“上海能够真正成为国际上排在一流的名副其实的国际金融中心,未来长期发展的核心目标还是国际化。”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提到。首先需要的是迎合金融对外开放的主流,包括行业和市场开放两个层面。中国的金融行业已有极大规模,尤其是银行业已在全世界名列前茅,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适当开放股票和债券市场,让境外资本加快流入,参与市场运作,形成更具包容度的市场体系。
其次,不应避讳离岸金融,对上海的离岸金融整体前景应有更好的布局和规划。自贸区建成以来,上海已涌现一系列离岸金融的需求,例如离岸信贷、离岸保险、离岸信托等,如何提升离岸金融水平,让驻扎在上海的机构享受更高效、便利的金融活动,考验着城市的金融发展水平,也考验相应的制度保障。
另一个焦点是人民币国际化。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本质是建设人民币交易中心,伴随着人民币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更多外资机构、外来的中央银行、自然人等进入上海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这意味着在不远的未来,人民币在金融交易和投资中所占比重会不断上升,如果能进一步加强国际化,将对金融中心的建设形成重要的推动作用。
最后,作为国际金融中心,上海对于金融行业的税收水平应具有国际竞争力。通过税收方面的制度改革,让上海的税收水平和国际主要金融中心并驾齐驱,将使上海的金融国际化实力在未来保持持续上升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