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TTechAuto和ZettaScaleTechnology协作推进灵活可靠的软件定义汽车的开发进程
103
2025-01-09
如果盘点世界上有害却令许多人欲罢不能的东西,香烟一定榜上有名。
尽管我国香烟包装上,都会用明显字体标注“吸烟有害健康”、“尽早戒烟有益健康”等警示语句,却依然无法阻止香烟在我国的巨大销量。
这一方面源于香烟中所含有的致瘾成分,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在许多社交场合中,香烟似乎已经成为了一种“社交工具”。
因此,目前我国的“烟民”数量,已经超过了近四分之一。
但是,即便是许多自称“老烟民”的人,在被问到上个世纪的五大香烟品牌时,也鲜少有人能够完全回答正确。
那么,这五款在上个世纪风靡全国的五大香烟品牌,究竟是什么,如今为何又只剩两款仍在生产呢?
消失的“网红”香烟
别看如今我国“烟民”遍地,但事实上,根据目前所能查到的资料可以了解到,烟草传入我国的时间,并没有我们所想的那样长。
目前所能查询到的,最早有关于烟草进入我国的记载,出自明朝万历年间姚旅所撰写的《露书》。
《露书》中讲到烟草由“吕宋国”,
也就是菲律宾古国吕宋岛一带传入我国,
名字也由“淡巴菰”改为了更贴合烟草特性的“金丝醺”。
但当时人们对于烟草的吸食,并没有如今这般讲究,只是将烟草晒干处理后点燃吸食,后来才有了“烟斗”、“水烟壶”、“鼻烟壶”等辅助工具。
很显然,这样的吸食方式对于许多人来说并不算方便。
因此,当民国时期被卷成卷,装进盒子中的“香烟”出现在我国时,瞬间掀起了“香烟热”。
当时饱受侵略之苦、极为动荡的我国,并没有自主创立的香烟品牌,初期还是以国外香烟为主,而英美烟草集团生产的香烟,则占了当时所有香烟品牌超半数的产销。
为了更多侵占我国的香烟市场,英国惠尔斯公司将具有侵略者意味的“海盗香烟”,改名为更迎合我国消费者消费心理的“老刀牌”香烟。
不得不说,这一改动完美扭转了该香烟自“五四运动”后,在我国备受抵制的境遇。
并且,在经由铺天盖地的海报宣传,和香烟商贩的推销,“老刀牌”香烟一度成为当时社会最为畅销的香烟品牌,堪称民国香烟中的“网红”。
但是,随着动荡的过去,新中国的成立,这个侵略者带来的外资品牌被国有化,改由青岛卷烟厂、徐州卷烟厂等共同生产,名字也从“老刀牌”改为“劳动牌”。
而由于当时国民高度的爱国精神,和对侵略者的憎恨,加之当时香烟品牌选择越来越多,“老刀牌”香烟销量大幅下降,一度停产直至1992年才再次以“老刀牌”复出。
只不过,复产后的“老刀牌”香烟销量依旧惨淡,最终没有逃过完全停产的命运,成为了只存在于民国影视剧中偶尔被提及的存在。
“军人香烟”与女士香烟
别看前文提到的“老刀牌”香烟,在民国时期属于堪比如今“网红”品牌的存在,但在当时的“军人圈”流行的,却是另一香烟品牌——“三炮台”。
同“老刀牌”香烟一样,尽管“三炮台”这一名字很本土化,但其同样是外资香烟,其英文名翻译过来,应该叫做“城堡”才对。
这是一款烟味极其浓烈霸道的香烟,一支的烈度远超普通男士香烟,普通人很难接受这款香烟的口感和刺激,因此更多时候被时常要上战场的军人所青睐。
普通军人和偏好烈性香烟的烟民,多会选择绿色包装的“三炮台”,俗称其为“绿锡包”。而有一定身份和收入较高的,则会选择售价较高的黄色包装“三炮台”,俗称“黄炮台”。
某种程度上来讲,“黄炮台”是一种半隐晦的身份象征。
据传,当时由于药物匮乏,军医会选择以高度白酒和“三炮台”来达到为受伤军人缓解痛苦的目的。
这虽无异于饮鸩止渴,却也是当时的不得已而为之。
因此,虽然许多人都接受不了“三炮台”的冲劲,当时的军人却依然是其忠实的消费群体。
当然,民国时期除了叱咤风云的男性人物之外,同样有许多意识觉醒的女性,她们对于香烟这一新兴商品,也有着自己的追求和选择,
这当中则以“仙女牌”香烟最为受女士追捧。
在当时,许多有一定社会地位的女性,都会将吸烟做为自己相较于其他女性意识进步的一点,也同样会以香烟做为社交工具来辅佐社交。
尽管在如今看来,这样的想法略显荒谬,但在当时而言,能够敢于打破世俗对女性诸多束缚和框架,做一些看起来只有男性才有资格做的事的女性,的确是勇敢且独立的。
“仙女牌”的存在,也是因为意识到了这一点,才特别命名为“仙女”,打出女士香烟的旗号,来抢占这一部分女性市场。
诸如陆小曼、阮玲玉等民国时期上流社会名媛、公众人物,都曾是“仙女牌”香烟的忠实客户。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为“仙女牌”香烟的知名度做出了贡献。
“仙女牌”香烟同样是粗支烟身,除去名字和更迎合女性市场的外包装之外,与男士香烟最大的区别便是添加了玫瑰、薄荷等植物,口感上会更适合女性。
当然,与如今各种口味的细支女士香烟,仍有着较大区别。
只不过,无论是军人必备还是代表着女性意识的觉醒,这样的营销手段虽然高明,却依然无法阻挡这两款香烟,随着时代的变迁、市场的变幻而退出我国烟草舞台。
历久弥新,经典流传
虽然现今社会高端香烟品牌众多,无论是民间广为流传的“软中华、硬玉溪”,还是动辄数百元一盒的品牌高端香烟,都已经深入人心,但有两款平价香烟,却依然是许多“老烟民”的买烟必选。
第一款便是“大前门”牌香烟。
同样,尽管“大前门”这个名字灵感,来源于北京天安门南侧被俗称为“前门楼子”的正阳楼,在民国时期也是一个外资品牌。
当意识到我国的烟草市场的巨大潜力后,英美烟草公司迅速推出了极为符合我国本土化基调的“大前门”。
中国化的名字加之中国化的包装,还有那句“大人物吸‘大前门’落落大方”的宣传语,“大前门”一经推出,便迅速抢占了当时我国超半数烟草市场。
但是,巨大的销售量也并不能填满资本家的贪心,为了能够避税增加收益,对方在我国注册了“颐中烟草公司”,于上海、青岛、天津三地生产和销售该品牌香烟。
如此一来,资本方的利益被无限放大,烟民们每吸食一支“大前门”,都是在为资本方创收。如此被资本方扒着吸血的情形,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才告一段落。
在新中国成立后,尽管“大前门”的生产和销售依然由上海、青岛、天津三地烟草大场共同掌握,却是实打实的变成了国有品牌,而非民国时期披着中国皮的外国烟。
不同于“老刀牌”、“三炮台”、“仙女牌”的停产,“大前门”不止是民国时期的畅销烟品牌
,在新中国成立后也抵过了世事变迁,仍然保持着生产与销售。
当然,在如今香烟品牌和种类众多的前提下,仍在竭力保持着原始感的“大前门”香烟,竞争力依然不可避免的大幅下降,销量也不似从前动辄占了烟草届半壁江山那般风光,产量自然不可避免的有所减少。
不过,对于一部分资深“老烟民”而言,这款自民国流传至今的香烟身上,却有着其他香烟所比拟不了的质感,是他们无法舍弃的“老友”。
另外一款从民国流传至今的,则同样是以地名命名的香烟——“哈德门牌”香烟。同样的外资香烟,同样的本土化明明与包装,同样的被民国时期的烟民所青睐。
“哈德门”的营销手段,是完全复刻了当时已经大获成功的“大前门”。“哈德门牌”香烟的命名同样取自地名,但其在包装下下的功夫显然更多。
无论是中国古典人物,还是辨识度极高的戏曲人物,都曾出现在“哈德门”的包装之上。只不过,与其精美的包装相悖的,则是那句极为接地气的:
“是人都抽哈德门”。
比起“大前门”的“大人物”,“哈德门”显然更加接地气,市场也更加下沉的以社会中下层人士为售卖目标。
尽管在售价和市场定位上,“哈德门”似乎略逊一筹,但在销量上,却是当时少有的能与“大前门”一较高下的品牌。
并且,一部分人以收藏“哈德门”烟盒为乐,认为其包装具有收藏价值。
这一点在后来也的确有所体现,若是谁有保存完好的全套“哈德门”,又刚好了对此感兴趣的收藏者,能够换取的利益不亚于邮票。
只不过,这个群体过于小众,极易出现有价无市的情况。
不同于“大前门”的一路顺遂,“哈德门”曾在60年代时被迫停产,直到1992年才重新恢复了生产、销售。
也因为如此,“哈德门”的销量较“大前门”少上许多,还记得这个品牌的人也更加少。
但是,做为民国时期“五大香烟品牌”仅存的两个品牌,“大前门”和“哈德门”的身上,都背负着深刻的历史意义,也见证了时代的风云变幻。
结语
某种程度上来讲,香烟是一个极为矛盾的存在。
一方面,大家都无比清楚香烟对于自身身体健康的危害,和对环境的污染程度,另一方面,却因为其成瘾性,和香烟产业链在税收上的巨大占比而无法完全禁止。
也正因如此,无论是炮火不休的民国时期,还是国泰民安的如今,“烟民”的数量非但没有半分减少,反而日益增多。
“吸烟有害健康”仿佛永远只是那挂在嘴上、印在包装上,却没有人放在心上的警示语。
更有许多人以抽好烟、抽名烟,当做社交场合中自己身份的象征。但是,无论是多么昂贵,亦或是如“大前门”、“哈德门”一样历经百年的香烟品牌,其根本都是对人体有害而无益。
因此,早日戒烟既是对自己身体健康的负责,更是对许多被迫遭受“二手烟”侵害的人的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