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下半场的傲骨之战-国际骨质疏松基金会
154
2024-11-08
我的工友李政,棉纺厂前纺车间付主任,主抓设备保全、平车、安全生产等,他是信阳师范学院物理学科毕业,本科文凭,于1989年被分配到一下镇高中任教,远离县城,心里有落差,到任后工作一段时间觉得乡镇条件差,最后通过关系到调到我们棉纺纺织厂。
本科毕业生
因为他是本科大学生,文化程度比较高,厂领导就派他到外地学习,回来后就任命他为前纺车间副主任,当时他的家庭父母都为他感到骄傲,周边的朋友都挺羡慕他,我们纺织厂女职工工挺多的,不少女职工对他表示了好感,一年之内他就从恋爱到结婚,顺风顺水,水到渠成,老婆是棉纺实验室的检验员,也是响当当的中专毕业生,当时看李政真是春风得意啊!
李政娶妻生子,夫妻俩倒过来一段美好时光,时间到了2000年,有众所周知的原因,大的国内背景加上亚洲金融危机,以及厂的领导的腐败和经营不善,我们厂被被破产重组改制,全体职工下岗。
意味着没有收入,单职工日子还好过一点,毕竟还有另外一个人在工作,双职工就比较惨了,李政夫妻打击最大,有些身强力壮的职工纷纷下苦力,比如有蹬三轮的,搞搬运的,干泥瓦工的,等等的体力活,李政夫妻必毕竟都是科班出身,一方面拉不下脸面干啊力气活,另一方面他们夫妻俩身子骨还是比较弱,一时半会儿想不出来原因怎么办?
他们苦闷了好久时间,手头上的钱渐渐的紧张起来了,李振就上南方打工去了,搞了一段时间,并不适应那里的生产节奏,累倒了,不得不卷起铺盖回家了…
这时,他想通过关系,还想回到从前学校里面去教书,可是过了那个村就没有那个庙了,档案已经被拿走了,已经转到社保养老中心了,已经取消了教师编制,再也回不出那个旱涝保收的教师岗位了,这就是转行的代价,真是悔不当初哦(`Δ´)!
正苦闷肚子里墨水无法施展,而这是县城的私立学校正在悄悄兴起,他毕竟有这么高的文化,很快就应聘到一所私立学校任教。
他老婆也是因身体原因,以及需要在家带孩子,毕竟本地的私立学校工资不高,仅仅能维持家庭的开支,想办大事是相当不容易的,李政的小孩儿已经不小了,他们夫妻俩还是住在棉纺厂家属院分配的不到50平米的房子里面,一个小孩儿四口人,小孩也有十八九岁了正在上高中花钱还是比较大的。
他老婆只好应聘在一个幼儿园里上班,幼儿老师的工资是相当低的,他们夫妻二人工资加到一起,也仅仅维持正常的生活根本谈不上有多少积蓄,依然无法卖大一点房子改善人居条件,李政夫妻俩都是高素质人员,文化程度高,再就业如此不容易,对广大的文化程度低的下岗职工再就业更难了……
上世纪90年代下岗潮,人们是没有多少印象的,还有刻骨铭心的记忆的,都是从那个苦难的岁月熬过来。
其实辞职、换工作、再辞职、再换工作,对于今天的九零后乃至零零后,基本上已经是再正常不过了,就连一些企业家也在发愁,现在零后,太不愿意吃苦了,说辞职就辞职。
如果将时间推移到上世纪八九十年那时候辞职一说还非常少,那时候社会流行的就是铁饭碗、定岗,一般出现在国家单位和一些国有企业。
90年代之前,大学生毕业还是分配工作的即便是中专、大专学生,也都有各自的工作,国家包分配,到厂子进行工作,更早些的还实行定岗,也就是说当父母退休后,自己的子女可以顶替工作。
这种工作性质,被誉为铁饭碗,在那个时候最吃香的就是拥有铁饭碗工作,而且便是公务员也不如工厂工人吃香,因为人可以拿补贴日工资非常好。
过去这一切到了80年代以后,逐渐发生改变,由于改革开放的政策,社会风气出了一定程度的变化,国有企业一部分因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急需要改革发展出路
由此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面,一些小厂纷纷合并,有的甚至倒闭,因此集中出现了大量的下岗人群,时间基本上集中在90年代初当然90年代时期工厂工人总数尚没有发全太多的变化。
但到了九十年代末以后,随着大量的破产改制,工人失业的情况越来越多。
成镇登记的失业人数也越来越多,也直导致了越来越多家庭过苦难的日子,特别是父母都是工厂职工的,双双下岗,一下子失去了收入来源家里有老人要养,孩子也要读书,一家子敖待哺哦。
所以在那个年代,街头上也出现了一些人打零工的人 们,大部分都是工厂失业人群,一天辛苦下来,也只是为家里能有一些温饱的生计而已。
潮起潮落,四季交替,冬去春来,下岗职工的春天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