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社部:1351万新增就业创新高6.64万亿元社保五项基金再增长-五项基金
189
2024-11-08
根据四川省污染防治攻坚战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布的重污染天气预警函,11月14日零时起,四川全省11市启动了重污染天气橙色预警。
自11月10日起,四川盆地遭遇今年秋冬季第一轮区域性污染天气过程,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给成都市打好蓝天保卫战冬季战役来了个“下马威”。
这个“下马威”是什么来头?
到底有多厉害?
什么时候才能消失?
11月14日,四川在线记者专访成都市大气污染防控院士工作站专家团队杨复沫教授,解读本轮重污染天气的污染成因和应对情况。
一问:刚过立冬,就来个“下马威”,这是什么情况?
答:静稳天气、长时间污染累积、外来输入
11月10日-14日成都市PM2.5组分变化趋势图(数据来源:大气科研实验室)
从11月10日起,四川盆地转为多云天气,进入静稳气象状态,垂直和水平扩散条件较差,长时间的污染累积叠加川南地区污染物输入,是本轮重污染天气发生的主要因素。
按照四川省污染防治攻坚战领导小组办公室统一部署,成都市于11月10日零时启动了重污染天气黄色预警,在及时的应急管控下,10日、11日成都市抢抓了2个优良天。12日傍晚起,随着气象条件逐步恶化,叠加逆温影响。13日凌晨,成都市开始出现持续超标,截至14日上午,已连续30小时污染。
在本轮盆地污染过程中,川南城市率先出现污染且程度较重。11日,自贡市、泸州市达轻度污染;12日,自贡市达重度污染,在偏南风推动下,污染物北上,川南与成都平原南部城市形成连片污染,内江市、宜宾市和乐山市达轻度污染;13日,污染物持续输入,盆地内区域性污染进一步扩大,成都平原、川南和川东北共有10个城市出现不同程度污染。
二问:短时间内大气环境质量急转直下,究竟怎么回事?
答:气象条件是外因,区域污染排放量大是内因
气溶胶激光雷达反演边界层高度和消光系数(数据来源:大气科研实验室)
这是今年进入秋冬季的第一次颗粒物污染过程,与往年秋冬季的污染天气类似,但又有自己的特点。
客观方面,一是静稳维持,易出现强逆温。逆温的存在就如同在成都市上空盖上了一床厚厚的“大被子”,“盖被子”效应容易导致一次污染物累积和二次污染物转化。二是湿度增大加速空气质量恶化。没有形成有效降水时,空气湿度增大加快了细颗粒物生成,加之垂直和水平扩散条件短时间内急剧转差,导致污染物快速累积,出现短时中度污染。
主观方面,污染排放量大是出现污染的直接原因。成都市机动车保有量大,建设施工机械使用强度高,移动源排放量大,加之近期早晚高峰时段机动车出行量较前期分别增加5%和9%左右。大气科研实验室观测数据显示,近几日成都市NO2浓度持续处于高位,在静稳高湿的气象条件下,NOx快速转化为硝酸盐,这是PM2.5快速升高的主要原因。
总体上看,本次盆地区域性污染过程,气象条件是外因,区域污染排放量大是内因。在极端不利气象条件下,污染源管控就显得尤其重要。按照《成都市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2020年修订)》相关要求,成都市实施工业停(限)产减排、工地土石方停工等多项减排措施降低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市“三大战役”办充分调度并组织各级各部门深入一线督导落实应急减排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污染趋势。
三问:本次污染过程还要持续多久?
答:19日夜间起,盆地污染将自北向南逐步改善
13日四川盆地污染形势图
根据最新空气质量会商结果,目前成都市气象条件仍处于不利于空气质量改善的局面:14-16日近地面湿度增大,气象扩散条件转差,存在污染持续加重的风险。预计此次污染过程将持续至19日,19日夜间起,受北方较强冷空气影响,盆地污染将自北向南逐步改善。
重污染消除前,全市各级各部门仍将保持方向不变、力度不减,加大对工业企业、工地扬尘、社会生活源等污染源的管控力度,严格落实应急减排措施,压紧压实各方责任,联合成都平原兄弟城市协同减排,减缓污染累积速度,尽最大努力降低污染峰值,紧盯空气质量发展趋势加密天气会商,必要时,将目前黄色预警升级为橙色预警。
【空气质量预报】
在此,
呼吁广大市民积极响应重污染天气减排
和疫情防控相关措施要求,
减少不必要出行,为减缓大气污染、
尽早控制住疫情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记者:吴亚飞
来源: 四川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