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指涨逾11
185
2024-11-13
上海证券报:两大现象揭示:本轮调整可能结束
上海证券报:两大现象揭示:本轮调整可能结束 更新时间:2010-7-26 0:06:06 中央这两天已经定调了下半年的经济政策,核心点依旧在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基础上调整经济结构;与此同时要保持宏观调控的针对性和灵活性。此外,对于流动性管理不再提及。这些关键点事实上在6月28日和29的国务院会议上基本已经成型,此次中央会议进一步确认了国务院经济会议的精神。如果说,6月28日、29日的国务院经济会议是本轮股市反弹的重要基本面因素的话,那么,本周中央会议则是对本次股市恢复性上涨,进行了基本面的进一步确认。
为期近一年的市场调整可能结束
根据中央精神,下半年的宏观调控仍将以“框架不变,动态优化,防止政策叠加的负面影响”。以信贷紧缩为标志的实际从紧政策将告一段落,下半年宏观政策偏向中性,产业政策继续落实。
可以看出,尽管调控框架不变,但是政策内容已经微调,而中国股市素来有放大效应出现。因此,可以预期为期一年的市场调整可能已经结束,沪综指已经比较难跌回2300点。理由是,1、估值迫近历史低位,市场具备形成底部的估值基础;2、流动性由从紧到中性,预示股市市盈率将出现相应的提升。如果说,流动性从紧对应的是10-15倍动态市盈率的话,那么中性的流动性背景,则可能对应市场20-25倍的动态市盈率。这个意义上,可以说股市存在出现较大上涨的可能;3、上市公司业绩增速不会出现超预期的下调。
当然,此次市场上涨和2009年的市场上行仍有本质区别:2009年的市场上行是三轮驱动:低估值+流动性放松背景下的市盈率驱动+上市公司业绩提升背景下的EPS驱动。而2010年下半年的市场上行将主要由双轮驱动:低估值+流动性放松。不过,两轮驱动未必就比三轮驱动走得慢,这是因为机构预期的因素使然。
机构连续买入,预示行情将超预期
在以上认识的大前提下,我们再来看两个本周发现的新现象:
现象之一:大机构资金从6月30日开始,连续18个交易日净买入,显示此轮行情不可小觑。
首先,形成原因。这一局面的出现是机构集中认错的反应。因为基金仓位在今年6月底已经回到70%左右,为2005年以来的历史低位水平上。在政策逆转、流动性逆转、地价可能逆转的大背景下,机构开始明显回补仓位。公墓基金仓位在未来将回升到80%以上,预示数千亿资金要进入股票市场。这是近期机构仓位大量买入股票的主要原因。
其次,市场影响。当前这种连续买入即便在2009年的大行情中也未曾出现过,因为2009年的牛市行情是在犹犹豫豫中形成的,但此次市场反转却是在转瞬间完成的——机构突然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存在重大失误——仓位太低。所以,当市场的大户、中户和散户也开始逐渐明白后,机构将难以拿到筹码。这预示着机构等投资者将从上半年市场比较看淡的板块,如金融、地产等周期性板块入手,将可能完成筹码的补充。这为市场期待已久的风格转换提供了契机。也就是说,市场的风格转变将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完成。
这一状况的出现,预示股市出现超预期上涨的几率很大。但同时值得提醒的是,央行在本周暂停了持续九周净投放,全周进行了资金的净回笼。尽管拆借市场利率继续向下,表明资金依然宽松;但央行如果持续净回笼,可能导致市场持续波动。
地产股上涨逻辑充分、潜力巨大
现象二:全国地价出现连续两个月的上涨。 楼面地价在4月份见底1600元/平米,到6月份楼面地价单价已经回升到2000元/平米。楼面单价的最高点出现在去年9月份,达到2500元/平米,宏观调控在这个时点上“打左灯往右拐”。地价单价在7个月内调整了900元,调整幅度高达36%。
现在需要问的是,中国地价调整是否已经到位?最近两个月的地价上涨,是随机性波动,还是开始了新的向上趋势?笔者认为,全国地价连续两月上涨,尽管地价回升趋势有待进一步考证,但调整10个月后的全国地价水平确实存在见底可能。预示地产业调整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这是地产业出现可喜征兆,也表明地产股上涨有其合理逻辑。而且,基于长期前景笔者认为,地产股目前仍被显著低估。目前主流地产股相对于港股市场依然低估30%左右。目前某龙头地产公司以A股股价计算的总市值为人民币880亿元,而与其同一级别的中国地产公司——中国海外发展目前在港股市场上市,当前市值折合人民币1200亿元。这意味该龙头公司股价即便回到港股估值水平,也将上涨36%。进一步看,当前市场普遍预期,该公司未来五年净利率回复增长25%来看,其隐含公司合理市盈率为25倍。而当前公司基于2010年收益的动态市盈率仅为12.6倍,言下之意是该龙头地产公司股价存在翻倍的机会。
可以预期的是,在PMI向下调整、迫近50的大背景下,中央此政策预示下半年将花更大精力保持经济增长。政策驱动导致投资类股票存在新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