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专家把脉大概率将维持震荡行情基金001276
195
2025-03-04
二十世纪上半期,先后爆发了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战,并给当时的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与损失。而两次世界大战既有共性,又具有各自的个性,本文即从这两次世界战争的源起和性质两个方面对此进行了比较分析。这对于当今处在和平环境中的我们更深刻地认识两次世界大战和总结历史经验与教训是十分有益和必要的。
一、两次世界大战的源起之比较
人类社会进入20世纪时,资本主义发展到了垄断阶段,各国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促进世界经济综合为一个经济机体,而整个世界已被几个帝国主义列强瓜分完毕。但是,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各国在经济发展速度上呈现出较强的跳跃性,原来落后的或曾被打败的帝国主义国家迅速发展并追赶上来,从而使按照旧的实力对比瓜分世界的格局很快过时,并使按照新的实力对比重新瓜分世界的问。题日益尖锐起来。当后起的国家在实力上赶上甚至超过旧的既得利益者时,前者对利益的绝对追求,后者对已获得的全球利益的固保死守,终于导致了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的战争。
第一次世界大战就是这样打起来的。19世纪后期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使各国的实力对比发生重大变化。从1870年到1913 年,美国的工业生产由原来的世界第二位升到第一位,德国由原来的第三位升至第二位。20世纪初,世界已被瓜分完毕,英国占有了最大份额的殖民地,德国则要求按照新的实力对比重新瓜分世界。帝国主义列强在激烈的竞争中不断寻找同盟者,以壮大自己的力量并压倒对方,于是在欧洲逐步形成了两大对立的帝国主义军事集团,,而且两大军事集团都把整个世界作为其争夺的自然边界。仅以英国和德国这两个一战中的主要对手为例。德国要成为一个世界帝国的野心和英国对帝国不断衰落的担心之间的不可调和最终使它们不得不用战争解决问题。自19世纪90年代以来积极推行“世界政策”的德国一心要取代英国的全球霸权与世界制海权的地位,企图建立一个从北海、波罗的海到亚得里亚海,从柏林到巴格达的“大德意志帝国”,并在非洲、太平洋和南美洲从英、法等国手中夺取殖民地。但是,如果德国的愿望得逞,老牌殖民帝国通往印度的海上通道和陆上桥梁则不再有安全可言,国势日衰的英国的地位将更趋低落。时任英国首相的兰斯多恩曾在上院宣称:“我们必须把任何国家在波斯湾建立海军基地或设防港口的行业当作对英国利益的一种十分严重的威胁,而且我们必须毫无疑问地使用我们所掌握的一切手段去抵抗它。”因此,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列强之间的一场你死我活的世界霸权争夺战,是一场帝国主义之战。这也是参战各国最终坚决走上拒和之路而非要分个绝对胜负不可的根本原因。
第二次世界大战也是这样打起来的——就像第一次世界大战一样,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亦是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和政治上的不平衡发展,以及它们争夺对世界的支配权力的斗争。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欧洲经济混乱和政局动荡的结束,外国,首先是美国的资本和技术源源不断地流向德国,使德国的经济迅速恢复与发展。到1928 年,德国的工业生产已经仅次于美国而占到世界工业生产总量的12%,超过英法而位居世界第二。从钢铁产量来看,到 1938年德国已经超过英法的总和,日本已经超过法国。正是由于德日法西斯国家的经济迅速增长,使得它们的政治野心也急剧膨胀了起来。
政治野心的膨胀,意味着对“已有的”国际体系的挑战。德日意法西斯国家,长期以来对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加于它们的种种限制一直感到不满。随着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出现,这些国家力图通过武力的威胁和使用来打破现状,重新分割势力范围——重新迅速崛起的德国急不可耐地向一战后列强建立的以凡尔赛体系为代表的世界秩序一再挑战,日本也开始向华盛顿体系确立的亚太秩序发起冲击,意大利要恢复古罗马帝国的迷梦,他们要与一战的获胜者英、法、美等国进行全球争夺。如此这些,正如德国最大的垄断资本家之一的蒂森曾经公开叫嚣到的:“我们需要市场,我们不能用协议来获得这些市场。惟一的途径,就是借用武力来占有这些市场。……其余的一切完全是废话。这是无情的战争,不是你死就是我活。”而另一方面,英法这些国家则力图维护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维护那种使它们处于有利竞争地位的“现状”。最初,英法垄断资产阶级曾试图通过牺牲弱小国家和苏联的做法,来满足法西斯国家的扩张欲望,保护自己的根本利益。当这种努力最终不能奏效时,英法便走上了以武力对抗武力的道路。这样,英法与法西斯国家间的战争便变得不可避免。
正如伟大的革命导师列宁所说:“现代战争产生于帝国主义。”两次世界大战的起源是相同的,都是帝国主义的争霸引起的。
二、两次世界大战的性质之比较
虽然,两次世界大战都源起于帝国主义大国争夺世界霸权,但是,在此共性之中,又分别表现出了各自独立的个性,即性质不同——一次是帝国主义战争,一次是反法西斯战争。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由欧洲两大军事集团带着各自的争霸计划共同准备和挑起的,尽管其中最急于夺取“日光下的地盘”的德国表现得更积极一些。具体而言,这表现在以下几点:
首先,是战争的根源——来自帝国主义。这点我们在前面已有所阐明,此处不再赘述。
然后,是作战方的目的——掠夺和称霸。德国:是想建立一个“大德意志帝国”,帝国的疆域要从北海、波罗的海到亚得里亚海,从柏林到巴格达,而且德国还打算颠覆英国在海上的垄断地位,夺取英、法、葡、比等国在非洲、太平洋、南美的殖民地和势力范围。一句话,德国是想以战争手段夺取投资场所、商业市场和原料产地,建立起世界霸权。奥匈:它参战的目的是想征服塞尔维亚,控制巴尔干,夺取通往地中海的出海口,扩大在东南欧的势力,建立三元帝国。英国:参战的目的是为了稳固其世界霸主地位,进而摧毁德国,夺取殖民地,同时亦欲瓜分土耳其帝国的“遗产”,确立中东优势,成为更大的殖民帝国。法国:为了打败德国,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进而分割德国,夺取鲁尔区,在欧洲大陆建立自己的霸权。俄国:为了建立“斯拉夫帝国”,一个疆域从亚得里亚海到北冰洋,从易北河到中国的帝国;而且还企图夺取亚洲的土耳其和波斯、阿富汗的部分领土,瓜分中国,称霸东亚;亦想夺取欧洲的东普鲁士,加里西亚,巴尔干和里海海峡,确立巴尔干霸权。意大利:为了确立地中海霸权,成为地中海的霸主,意欲夺取突尼斯、的黎波里和昔兰尼加,占领的里雅斯特和阿尔巴尼亚。
在交战国中,只有塞尔维亚是为了维护国家主权,争取民族解放,因而它进行的战争是正义的战争。但是,这只是个别的、局部的,居于从属的意义,不可能改变整个战争的帝国主义性质。
还有,是采用手段——按各自利益组建帝国主义军事集团。为了在争夺世界霸权的“竞争”中获胜,各列强分别寻找自己的同盟者,使列强之间出现新的分化和改组,20世纪初,出现了德、奥、意三国同盟和英、法、俄“三国协约”相对峙的两大帝国主义军事集团。由于当时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在经济上、政治上分别与两大集团有着不同程度的关系,因此,两大集团之间所引起的战争必然是一场世界规模的战争。
德国手段尤为卑劣,为了实现自己的目的,极力怂恿奥匈发动战争,出兵破坏卢森堡的中立,蛮横地要求比利时借道,遭到拒绝后就大打出手,在战争过程中,公然使用灭绝人性的毒气,充分暴露了其极端帝国主义的本质。
综上可以看出,一战的爆发并非偶然,而是帝国主义发展的必然,是由不同经济利益组成的两大帝国主义军事集团殖民掠夺的结果,因此,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帝国主义性质的战争。
而第二次世界大战则不同,它虽然也起源于帝国主义大国的争霸,但它是由德、意、日法西斯首先发动对东西方弱小民族和新兴独立国家的侵略而点燃战火的。
在东方,是日本大肆侵略中国,屠戮、躏辱中国手无寸铁的平民百姓和战俘降兵。此处以震惊中外的“南京惨案”为例。1937年,在日军攻入南京以前,华中派遣军司令官松井石根向部队下令:占领南京必须作周详的研究,以便发扬日本的武威,而使中国畏服。在这个指令下,日军进占南京城后进行了兽性的大屠杀。仅仅是在1937年年末至1938年年初的6个星期内,被日军残杀的中国平民和俘虏总数在30万人以上,其中包括大量的妇女和儿童。同时日军疯狂地强奸妇女,全城中无论是幼年的少女或老年的妇女,很多被日军奸污。自称笃信佛教的日军,却残杀了许多和尚、强奸了很多尼姑。日军还大肆抢掠财物,焚烧、毁坏了全城约1/3的房屋。日军的暴行都是在各级长官带头或纵容下进行的。德国驻南京使馆向其政府报告说:“这不是个人的,而是整个陆军即日军本身的残暴和犯罪行为。”日军在南京等地的兽行,激起中国人民极大的愤恨,更坚定了消灭侵略者的决心。日本侵略者在人类历史上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行。
在西方,是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和德意支持西班牙法西斯叛乱,然后是德国对中欧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建立的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肢解。德国法西斯对被占领的欧洲各国实行了最残暴、最黑暗的统治,约有2 000万人(半数是苏联平民和战俘)被大规模屠杀,其中1 100万人是在奥斯维辛、布痕瓦尔德、达豪和索比堡等上万个集中营内被惨绝人寰地杀害和折磨致死。同时,希特勒对犹太人实行种族灭绝政策。当时在德国控制和占领地区的犹太人约有1000万,惨遭杀害的就有约600万人(其中儿童1/6)。此外还有约800多万(其中妇女1/4)平民和战俘被押到德国做苦工。因此,被侵略国家的反抗斗争使得这场战争从一开始就具有反侵略和民族独立解放的双重性质。
至于英、法、美宣战后同德、意、日的战争,亦与第一次世界大战有着根本性的不同。因为德、意、日法西斯主义不同于一般帝国主义,是极端的沙文主义,极端的民族主义(种族优越主义),政治上的极权主义,极端凶恶的军事霸权主义,极端的反理性主义,极端的反共产主义。墨索里尼曾明确指出:“法西斯主义坚决否定所谓科学社会主义的或马克思的社会主义基础的那种学说,无论在政治方面还是在经济方面,都采取坚决反对的态度”;他还声称:“如果说19世纪是社会主义、自由主义和民主主义的时代”,那么“可以认为,20世纪是一个权力的世纪,一个右派的世纪,一个法西斯的世纪”。由此可见,法西斯主义是对人类长期积累的优秀文化遗产,尤其是对人类现代文明的支柱——现代民族主义、民主主义与理性主义的大反动,它对民族的独立、自由与民主构成着巨大的威胁。因此,英、法、美这些实行资产阶级民主的国家所进行的战争也是反法西斯性质的战争。斯大林也曾在1946年颇为公允地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按其性质来说,是和第一次世界大战根本不同的”,“它一开始就带有反法西斯战争、解放战争的性质,它的一项任务,就是要恢复民主自由。苏联参加反轴心国的战争,只能加强——并且确实加强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反法西斯的和解放的性质”。
参考文献
[1]袁明等.国际关系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上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3]《世界现代史》编写组.世界现代史·下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4]王桧林. 中国现代史·上册(1919—1949)[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5]柯罗文等.苏联对外政策与现代国际关系[M].人民出版社,1953.1
[6]朱庭光.法西斯新论[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1.
[7]斯大林文选(中文1卷,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8]E·M·厄尔.土耳其、列强与巴格达铁路(E·M·Earle .Turkey , The Great Powers and the Bahdad Railway)[M].纽约,1923.
[9]张炳杰.世界史资料丛刊·现代史部分·1919-1939年的德国[M].商务印书馆,1997.
[10]郝承敦,孙丰林.两次世界大战的比较研究[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3(1):62-67.
[11]覃克绪.为什么说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帝国主义战争[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1999(4).
[12]蒋红艳,胡明辉.试论陈独秀对第一次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