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专家把脉大概率将维持震荡行情基金001396
69
2025-03-04
回顾整个2022年,对于整个理财市场来说,是一个令人心灰意冷,后悔莫及的一年,是一个对银行丧失信任的一年,也是一个无可奈何的一年。
从2022年春节后,理财产品价格断崖式的下跌。无论是谨慎型,稳健型,还是平衡型的理财产品,都仿佛坐了过山车似的,拼了命地下跌,甚至有些比股票都跌得厉害。
最让投资者无语的是,银行仿佛事不关己似的,一切都归罪于资管新政,说资管新政规定的,理财产品都已转净值化,而且都早已说明不再保本保息。理财产品的任何损失,银行都不承担责任。银行最多安慰投资者的一句话就是,再等等看,等到期后会回本的。
但非常多的理财产品,直至到期,仍然亏损严重。买入时风评,都测定为谨慎型,稳健型,不愿意承受本金损失,买入的也是低风险理财产品,可最终承担的,确是高风险的损失。一旦买入,完全没有纠错的机会,只能天天看着理财产品净值下跌,不到期前是完全无法取出的。
更令投资者无奈的是,即使亏损了,你却仍然不知道亏损在什么地方?为什么会亏损?所有理财产品都不会公布详细投资操作,唯一知道的是净值的下跌,跌跌不休。
现如今,已跨入2023年。今年以来,理财产品有了小幅的回升,没有再像去年那样,大幅度地下跌,走势上有逐步趋缓的趋势,虽然从总体上来看,大部分理财产品已经转亏为赢,但是,去年买入的理财产品,仍旧有相当一部分收益还是为负或者趋近于零,毕竟去年的大幅度下跌,而理财产品涨幅却远远低于跌幅,要想短时间内收复失地,是很难做到的。
今年,还有没有必要再买入理财产品呢?
一般来说,购买理财产品的投资者,都是追求稳定收益为主的。他们不渴求获得多高的收益,只想着在保本的基础上,能够获得比银行定存好一些的收益,或者收益能够匹配物价的涨幅,基本就心满意足了。
然而,去年的几轮下跌,彻底粉碎了投资者对于银行理财产品的信心和信任。理财市场多年来在投资者心目中稳健,保本,收益可靠的形象被彻底毁灭。众多投资者赌咒发誓似地声明,一旦理财到期,就将离开这次市场,再也不会回头了。
随着大批投资者的离开,理财产品从此就将一蹶不振了吗?
这我们需要从理财产品的结构和收益组成去进行分析。
理财产品的投资对象主要包括债权类,现金类,权益类和商品实物类。
而我们买的低风险理财,其投资的绝大部分都是债权类资产,占比基本达到80%以上。去年的这次下跌,就是因为债券市场波动巨大,债券跌幅较深。而十年期的国债收益率却大幅度上涨。
一般低风险理财产品的收益和十年期国债收益率成反比,十年期国债涨幅越大,低风险理财产品的跌幅就越深。
从图表我们可以看出,那段时间,十年期国债收益率都超过了3%,涨幅超过了10%以上,那么低风险理财的收益就受到了巨大影响,由赢转亏。一周,甚至几周的跌幅,完全抹去了几个月,甚至1年多来来的涨幅,这也是导致投资者愤愤不平的原因之一。
另外,资管新规实施后,几乎所有的理财产品都改用市值法来估算,就是当前的理财产品市值反映该理财产品的波动情况。这在去年春节后的一波下跌中,被理财公司充分运用,完全无视了理财产品本身的风险等级。无论是低风险谨慎型理财产品,还是中风险的平衡型理财产品,一时之间,泥沙俱下,踏着下跌的浪潮,无限制的下跌,下跌幅度远远超越了该理财产品的风险等级。一次大幅度的下跌可以抹去几个月的缓慢上涨的收益,让投资者几乎欲哭无泪。又莫可奈何,在理财产品到期前,只能眼睁睁得看着理财产品收益的不断减少,直至亏损,却无法提前止损。
今年以来,随着理财产品的大量赎回,银行为了挽回投资者的信心,又将部分理财产品从资管新规规定的市值法估算方式改回了以前的摊余成本法估值方式。且不论这种改回的估值方式是否合乎资管新规的要求,理财公司不从根本上去入手,改善理财产品的产品结构,提高理财产品的收益,却妄图用财务方法来掩盖理财产品的亏损本质,模糊投资者的双眼,这短期内可能可以让投资者感觉好些,但是最终到期时还是会显露出理财产品的实际收益情况。并不会多增加一分钱的收益。
理财产品的最终收益并不取决于理财产品存续期间的估值方式,还是完全取决于该理财产品的实际收益。理财公司这种变换估值方式来模糊焦点,治标不治本的操作,是不会得到投资者的认可的。
如果理财产品不从根本上去改变营销模式,改善产品结构,增加产品灵活性,提高透明度,尊重投资者的赎回要求,那么即使在今年理财产品略微回稳的情况下,最终还是会被投资者抛弃,理财市场规模的大幅度萎缩也会是大势所趋。做不到以上这些,今年,明年,哪怕再多少年,理财产品都不会值得购买,理财公司闷声发大财的日子也已经一去不复返了。